《词苑》(104)
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
重过苏州,万事皆非。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我像是遭遇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像是白头失伴的鸳鸯,孤苦独飞。
原野的青草,露珠刚消失。我徘徊在旧宅和新坟之间,两相依依。晚上,我空自卧床,静听窗外的凄风苦雨。你离我而去,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来补衣?
【简析】:
这首词,是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的。贺铸妻为宋宗室济国公赵克彰之女,知书达理,勤劳贤惠。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甘苦以共,感情笃厚。他俩曾在苏州闲居三年。其间,赵氏亡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贺铸从北方重返苏州时,睹物思人,十分悲哀,写下了这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著名的悼亡词。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表现手法上,将赋比兴融合运用。起首两句用“赋”。叙说重回苏州,物是人非,悲从中来,脱口而问:“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对妻子亡故的痛心疾首之问,也是觉得老天不公而向苍天的发问,其中饱含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接着两句用“比”。以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来比喻自己在年届五十时成为鳏夫的悲哀。过片“原上草,露初晞”,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为下文的“新垅”起兴;又是借草上露珠来比喻和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结尾三句再用“赋”。叙说在“旧栖”与“新垅”之间依依徘徊不舍,但已天人永隔。只有在长夜不眠的旧居中,空床听雨,回忆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恩爱情景,用诘问的句式发出无限的感叹,使全词的抒情达到高潮。
二、在艺术构思上,将生者与死者紧密相连。上片的“梧桐半死”与“鸳鸯失伴”,下片的“旧栖”与“新垅”;“空床卧听”与“挑灯补衣”,都是既写生者又写死者。这种构思,把夫妻之间的恩爱感情写得超越了时间的长度,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总之,这首悼亡词是词人的血泪之作,写得情真意切,语深辞美,痛彻肺腑,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阊门:苏州城西门,代指苏州。<2>晞:干,晒干;消失。<3>旧栖:旧居。<4>新垅:新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