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初中语文如何预习课文才好呢?下面 为大家推荐一些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希望大家有用哦。
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一虽然下半学期有总复习,但由于初三新课进度快,初二暑假就成为备战中考最难得的查缺补漏时间。学生可利用开学前几天做好两大块工作。
一是背诵默写初一、初二4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因为初三总复习时很难有空余时间来背诵古诗文。在背诵时,学生要重点找一些往年常考的名篇,而一些比较冷门的篇目大略通读一遍即可。
二是阅读名著。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可以让准初三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名著的范围可以从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找。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好读书笔记。
预习初三语文课本,学生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识,而且还能通过总结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反复推敲或请教老师,增加语文学习兴趣和语言理解能力。现在的中考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积累,例如语言在生活中、在各种情境里如何恰当使用。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对一些社会问题要懂得思考分析并有所感悟。
拿到课本,你先把整本书预览一遍,大致了解所讲内容。预习课文时,拿起你手中的笔(铅笔),画出你认为的重点和不懂的地方。然后做一下课本上的题目。数学我建议把概念、公式之类的知识,用本子列出来,先读熟。
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二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科学合理的预习能帮助自学能力的加强与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能一味地等着老师的课堂讲解,而应该走在老师的前面。在课堂上,主要记住预习时不懂的地方。
具体方法可如下:
第一步:通读课文
课文一定要通读,而且应该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过好字词关
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并且揣摩这些词语的用法,做到积累与运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第三步:初步分析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划分好课文的结构。遇到文中精彩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作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
第四步:归纳中心思想,分析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
用笔把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
第五步:完成课后的研讨练习,并初步完成《练习册》题目
经过上面五步,找准了自己听课时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一篇课文的预习就基本解决了。总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
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三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⑴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⑵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⑶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2
如何预习课文?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完成那些任务?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预习:
1、总览单元。《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审题目,就是根据题目来判断文体,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线索等。
3、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起因、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4、熟悉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与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 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
5、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大多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6、查字典。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双基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写错字用错词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对字的形、音、义的教学力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之一。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
7、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备注:中心思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个事件的背后是什么。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目的,或说明一个问题,或宣传一种思想,或表彰一个人物,或传播一个经验„„这种目的,就是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写中心思想要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即: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备注:结构安排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8、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不懂的、好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带着课后问题去读。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带
9、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阅读 892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