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虽然纯真,但是同样面对着生离死别。优美温暖的死亡主题绘本常常可以扮演智者的角色。
刚刚过去的清明长假是一个普罗大众面对“死亡”主题的日子,而新冠疫情也激发着我们内心的“死亡焦虑”。死亡,是非常沉重的话题,对大部分人来说也是禁忌。当孩子睁着懵懂的眼睛,用稚嫩的声音问:“得了新冠会死吗?”“人死了会去哪里?”,你感到焦虑吗?可能大部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多少都会踌躇。
生老病死是人生中自然的过程,但是人们提及死亡,仍然会毛骨悚然,努力回避。很少有成年人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甚至一些成年人都不敢坦然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规律和结局。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连许多为儿童写作的作家们都相信,不应该涉及死亡主题,要给孩子营造温室一般美好的环境。
作为孩子,几乎很少有资源可以在生活中探索死亡的价值和意义,只是作为旁观者看待生离死别,然后在心里留下困惑和恐惧。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开始了对儿童死亡问题认知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体会到消失、分离带来的悲痛和恐惧,但是年龄带来的认知限制,会导致儿童对死亡产生不符合现实的想法。
他们可能把家人的死亡当成惩罚,或者自己具有某种魔力——“我生这个人的气,然后这个人死了”,或者觉得死亡像四处流窜的魔鬼,随意选择下手的对象,或者觉得死亡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些想法和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大人的帮助,孤单的他们可能会想出各种奇怪的方法去应对。
一位朋友这样描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段故事:青春期时,他家附近发生了一场刑事案件,同学的父亲被人杀死在树林里,他非常害怕,可又不知道该如何跟大人说,于是发明了一种方法,每天睡前把鞋子摆得很整齐,如果没摆整齐,就下床重新摆,一直摆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摆不整齐,可怕的事情就会降临到我的家里。”
我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候养成的一个小习惯——每次看到书本上介绍诗人、作家、科学家生平,他们的名字后面常有一个括号注明生卒年月,我就会不由自主在心里默算一遍,看看他们活了多久,然后为那些活得够久的人欣慰,为短命的人唏嘘。如今想来,这也是一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应对死亡焦虑吧。
孩子虽然纯真,却一样要面对生离死别,他们体验着亲人、朋友、小动物的离去,并在身体、心理上留下印记,同时,他们也会对死亡产生很多疑问,这个疑问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大问题紧密相关,也与他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关系。
如果没有人保持对孩子的敏感,那么孩子就会有太多的感受不能表达,太多的疑惑无人可解。庆幸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正式规定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人们越来越认同,探讨生与死的关系,是终身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必要也无法回避。
我们国家的死亡教育起步虽然较晚,但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04年起,辽宁、上海、云南等地就相继出台了有关中小学实施生命观教育的条例。出版界顺势也推出越来越多相关主题的绘本。在这些揭示生命价值、阐述死亡意义的故事中,作者们用优美的文字、温暖的画面讲述发生在儿童身边的故事,洗去死亡带来的阴冷和恐惧,还激发陪伴阅读的大人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活着,对得起这只有一次且终将失去的生命。
与孩子一起阅读这类绘本时,作为大人,我常常有惊喜有感动,仿佛在孤独、饥渴、麻木的沙漠里喝到一锅清甜、温暖的鸡汤,舒展身体、触动心弦。有时我会想起幼年时光中那些被掩埋下来,压抑在心里某个角落的困惑:我也曾经有类似的疑问啊,要是当时有人这样跟我说该多好。我以为,幼小的孩子可能未必都能读懂这些深奥的道理,但是他们会记下和父母共读时的感受:我们可以用温暖、平静的怀抱去面对和承受生命中的生离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