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修行》序言:一场自我觉醒的育儿修行
包丰源老师提出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理念,宛如一盏灯,照亮育儿迷津 —— 孩子的问题,根源往往藏在父母身上。“文件包” 概念更戳心,它揭示:我们经历的事、攒下的情绪、脑海的思想,甚至早年模糊记忆,都像无形的手,悄悄左右人生轨迹 。
书中提及的情志疗法,好似高效 “情绪解药”,能快速冲破情绪卡点,修复内在心智,帮人挣脱过往枷锁,实现觉醒。这让我明白,别再执着于 “塑造” 孩子,提升自身智慧才是关键 —— 父母先觉醒,才能真正改写孩子的人生剧本 。
可现实里,太多人困在童年情绪里打转。那些童年创伤,像顽固的习性循环,长大后我们不自觉用同样方式对待孩子,而后又耗费余生去修复、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其实,我们也有苦衷啊!没法选出身、成长环境和父母,每个父母又各有模样:有的带着情绪卡点,有的藏着生活智慧,有的在痛苦里挣扎,有的勉强享受片刻… 这些复杂底色,组成了我们的起点 。
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有专属的不易,也该有独一份的修行。那怎么修?多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吧,像翻旧书般,把经历的酸甜苦辣重新咂摸;也多凝视孩子,放下预设,去接住他们真正的需求,别让 “为你好” 变成伤害。孩子是来渡我们的,他们是父母最好的老师,敦促我们成长 。
想起小时候,我总爱躺在楼顶望星空,脑袋里塞满天马行空的问题,却没人回应。知识之外,老师给不了答案,好奇心被晾在一边,慢慢觉得思考 “没用”。本是无忧无虑的年纪,父母却因苦过来的经历,总盼着我多干活 —— 农村活永远干不完,干完也没奖励,连点空闲都抠不出来,后来我干脆消极怠工 。
学习上也一样,不可能科科拔尖,可只要有空,就会被薄弱学科的老师紧盯。他们用 “不学我这科就是有意见” 绑架,仿佛我连 “快乐” 的资格都没有。那时,父母是心中的天,老师是心中的神,不被他们理解,就像被抽走力量,没了向前的底气,人际关系也跟着糟糕… 年幼无知又弱势的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磕磕绊绊长大 。
读这段序言,像是在照镜子,照出自己和孩子、和原生家庭的纠缠。原来,育儿不是改造孩子,是父母扒开自己的过往,修好内心的裂缝,带着觉醒重新出发。往后,愿我们都能跟着孩子这 “最好的老师”,在修行里和解、成长,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更舒展的人生 。
(注:因不清楚包丰源具体理念及相关内容的科学性、合规性,若其存在争议,需谨慎参考这类观点 ,这里仅从读书笔记梳理角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