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绝大多数科研项目都是由政府资助机构的拨款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官方的资助对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支持的是尚不具备商业可行性的科学研究。
当然,很多得到资助的科学研究都会失败,因为突破性的想法往往也隐藏着极高的失败风险。因此,虽然最终会有一部分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成功,但更多的项目会遭遇失败。
这就意味着,类似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欧洲科学基金会等科研资助机构在作出投资决策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才有希望推动最具创新性的想法实现。
那么,研究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如何做出资助的决策就很有意思了,因为我们可能会再次面临目标的欺骗性和束缚性问题。
科研项目申请经费的大致流程是科学家们向资助机构提交申请并提供阐述科研想法的提案。提案随即被送到一个由专家同行评审员组成的评审小组,这些评审员通常是提案所涉领域如生物学或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评审专家随后给出评级,包括从差到优的不同等级。一般来说,获得最高平均评选的提案最有可能获得资助。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十分合理的筛选过程。理想情况下,某个领域中最优秀的想法就应该能够说服一个由专业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并将其评定为优秀。然后这种表面合理的常识背后,同样隐藏着麻烦。因为这个评审体系主要作用是支持共识。换句话说,评审员群体越是认同提案的优秀性,提供机构提供资助的概率就越大。
然而,问题在于,共识往往是通往成功的踏脚石的最大障碍。
例如,在图片孵化器网站的案例中,网站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么多图片,是因为其用户对哪些图片更好,并没有达成共识。图片孵化器网站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踏脚石收集器发挥作用,是因为每位用户都可以选择走各自喜欢的阳关道或者独木桥,即使其他人不同意,或者根本不会选择这个路径。
但是,正因为不需要达成共识,图片,孵化器,网站的用户才可以留下个人认为有趣的任何大教室,而后来的其他访问者便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可能性。想象一下,如果孵化器网站是一个由专家小组投票决定下的一张图片,应该是怎么样的,那么几乎所有通向星奇图片的可用的路径都会被封死。
这里的问题在于,当具有相反或者不同偏好的人被迫投票时,获胜者往往不代表任何人的喜好或者理想寻求共识,将阻止人们沿着有趣的踏脚石前进,因为不同的人对什么都是最有趣的。踏脚石的看法并不一致,解决不不同人群在喜好上的分歧,往往会导致相互对立的踏脚石之间的彼此妥协,就好像将对比鲜明的黑白两色混合在一起,最终只会产生了寡淡的灰色。这种妥协的产物最终往往只会冲淡两个原始理念的色彩,对于撰写提案科学家来说,赢得资助的最佳方式是提供完美的妥协方案,即最柔和的灰色。朱一,满足所有人眼光,但不大可能带来高度新奇性或趣味性。因此,当人们尝试在探索中寻求共识时,其结果只能是清汤寡水,不甚滋味。整个系统不是让每个人去发现自己的踏脚实练,而是将各种不同的意见压缩成一四平八稳的平均值。
也许有时候支持最大限度的分歧,而不是一致的意见会更有意义。反对共识有可能比平淡无奇的达成一致更有趣。
毕竟是一致认同的投票,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标识。如果你跟风去做热门的研究,并且鹦鹉学舌似的,随大流或许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相反,一个真正有趣的想法或许会引发争议。在我们目前以职位和位置的边界仍存在一些尚不明确的答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的未知领域专家们的意见应该保持分歧和发散状态。正是在这片位于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蛮荒边界的地带,我们应该让人类最伟大的的大脑进行探索,而不是在最大的共识的舒适区沉迷享乐。试想一下,哪个项目可能更具有革命性,是评分喜忧参半的项目,还是全体好评的项目。
意见分级的专家们或许比总是达成一致。意见的专家更有推动伟大成就的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员差评的提案应该是得到资助,如果所有专家都认为某个想法很糟糕,比如都给出了差的评级,那边没有证据表明他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