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至28日,贵州榕江县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肆虐,“村超”赛场被淹没,街道成河,房屋倒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然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榕江人民并未屈服,而是以惊人的团结与坚韧,筑起了一道无形的“人心之坝”,抵御住了洪水的侵袭。这场抗洪斗争,不仅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一场对民族精神与集体力量的深刻诠释。
人心为坝,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国自古多水患,治水文化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之中。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的千年智慧,再到1998年抗洪的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始终在与洪水的抗争中锤炼出强大的凝聚力。榕江洪灾中,这种历史基因再次被激活——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消防、武警、民间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自发组织互助;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企业、社会组织慷慨解囊。这种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抗灾模式,正是中国式团结的生动体现。榕江的救灾行动中,没有孤胆英雄,只有无数普通人凝聚而成的集体力量。
人心为坝,是科技与人文的智慧碰撞。在榕江的救灾行动中,通过“智慧应急”平台,气象、水文、交通等15个部门实现数据秒级共享;利用AI算法精准预测洪峰到达时间,为群众转移赢得宝贵时间;操作无人机协助灾情监测,精准定位救援盲区;应用社交媒体成为信息枢纽,传递灾情,连接起社会互助的温暖桥梁;采用区块链捐赠系统,实现每笔善款全程可追溯,让捐款更便捷也更具有可信度……这些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保障了救援行动的精准性和高效率,同时展现出中国式救援的独特魅力。
榕江的洪水已经退去,但“人心为坝”的故事仍在延续。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在自然面前,人类或许渺小,但只要团结一致,就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我们的文明内核中,早已筑起了一道无形的精神大坝。未来,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要人心不散,团结常在,我们就一定能抵御万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