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战国这个毫无礼乐的时代,推行的是王道,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孟子推行的王道到底和别的霸道有什么区别,以及他具体是如何推行的,和让其他君王如何接纳的。
首先,孟子一共提出了七个观点,主要都是按照周文王治国时期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井田制,一些收税的策略,当官的俸禄,犯罪不牵连家人,以及应该去多关照那些老而没有妻子的,老而没有丈夫的,老而没有后代的,以及从小就是孤儿的,先要给他们福利,就比如说周文王推行仁政的时候,就是先为他们着想的。
而且孟子还说,伯夷一开始在北海之滨隐居,结果听说周文王当政,于是就说我要去归顺他呀,我之前就听说过周文王善养老者,而姜太公在东海之滨隐居的时候听到,他说,我一定要去归顺他呀,我之前就听说周文王善养老者。而这两个都是世人都所知道,并且尊重的老者,如果他们归顺了周文王,那么就是天下的父亲归于周文王了,如果天下的父亲归于周文王,那么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天下的百姓还能不会据归顺他们吗?如果有诸侯推行周文王的仁政,那么,在七年之内,天下将会都是他的。
其实我们,从孟子给出的这七个治理天下的人政策略就可以看出,这七个人政的策略其实主要都是围绕民众展开的,因为孟子认为,君王以及那些官员都是人民的父母,首先要去让人民多起来之后,再让他们富,最后再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庶之富之教之”。那么,为什么养老就可以得到伯夷和姜太公的归顺呢?其实我们从之前以及现在例子就能看出来,因为老人其实他是从本能来讲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他不能去干一些体力活,而且他也老了,容易生病,所以在之前就有一个习俗,那就是老人衰弱到了一定地步的话,就会被家人赶出家门或者自己自觉走出家门,然后到山洞里关住自己活活饿死,这其实也是一个保障,家里生产以及粮食不够的情况下的一个方法。但是文王的仁政却要讲究养老,所以说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出,这就是教之的结果,也就是德性层面,我们审视万物的视角。
之后,孟子又提到了,如果有一个百里的地方就可以称王,而如果那里的王对人民施行仁政,也就是减少刑罚,减少赋税,以及不误他们的农时,让他们能在正确的地方去干活,好好耕种农田,并且在农闲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学习孝悌忠信,也就是把他们“教之”,可以让他们在家中事父兄,出了家也可以好好事君上,这也就是孔子提到的人伦了。如果人民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就可以用木棍来击退秦国楚国的坚甲利兵,但是如果你要误农时,而且不能让人民去赡养父母,父母也受冻,兄弟妻子都离散,那么如果有这种国家,以及这样的君主的话,那么,如果王你去打他的话,那么谁能和王匹敌呢?所以说,仁者无敌,请你一定要相信我啊王。
所以说推行仁政的目的,其实就是王天下,但是这种王其实跟那种霸道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这种王天下是用仁心来让人民归顺,用仁心来归顺天下。
那么,这里孟子所提到的其实也是非常合理的,首先,你需要让人民生活下去,所以不应该耽误他们的农时,让他们好好耕地,也能让他们及时交税,而这时候其实就是正在修外在,也就是首先要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在农闲的时候,他们可以再生存下去,能吃饱的前提下,可以去朝向更高的层面,也就是去内修,朝向精神层面,而这就是用仁心来归顺天下,然后再使民有仁心。而后,孟子为了加大力度推行自己的王道,于是在最后甚至说了“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那么,从现在的角度来审视孟子这种仁政真的合理吗?其实这仍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就是说一边这是一个乱世,如果你不有足够的坚甲利兵的话,那么你很快就可能会被其他强的国家所灭掉所以说你就需要打仗,以及准备足够的钱财,以及备战但是这些钱又从哪来呢?当然是要向人民收税,而士兵也需要征兵,从民间而来。
但是就像杜甫所提到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在这等乱世人民本身自己生活下去就很难了,而且还要当务农时去征兵,以及要从本来就不够的粮食中交纳给官军,才能让整个国家维持下去,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让一个国家像孟子所说的称王的话那么你就需要让民富,而且让民有耕地的时间,但是现在问题就来了,人民为了征兵以及被索要租税他根本就不能好好的耕地,以及变得富有,这样都达不到了,而何谈教育呢?
所以说这也是在这个毫无仁义礼乐的时代推行孟子的王道其实很难的。那么真的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请期待接下来的文章,并关注贞元学校公众号以及闻灯社,关注进一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