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菜市场北门外有六间门面房,大门的右侧两间,分别是水面店和卤菜店;大门左侧四间,依次是油条店、老王包子铺、杂粮煎饼、韭菜饼店。
我这样交代地理位置,一是说明我对这条小街熟悉,二是说明这条街包子铺仅此一家。
同样一间门面,店主用一道玻璃隔断将房间分隔成两截,里面大约三分之一是操作间。老王在里面烧开水,和面,擀皮,拌馅,包包子,没有声息,埋头操作。偶尔抬头瞄一眼,外面有客人等粥,就放下手头的活出来帮一下,然后又回到他的阵地。
外面三分之二的地方,利用率更高。门口一排蒸笼加上东面墙边一张长台,呈一个“L”型,蒸笼及粥锅在这里铺排。西侧靠墙放三四张小桌,共食客在这里用餐。
老王包子铺的生意相对较好,除了他家包子品种多之外,店面清洁,可供食客在此就餐也有点吸引力。这样,早晨时间宽裕的老人可以在这里从容就餐,享受慢生活。
老王的妻子站在门口招呼顾客,不停更换笼屉,或打包,或装盘,一面接到顾客手中,一面报出价格。好在现在科技发达了,顾客用手机扫码,然后就听到店内的扬声器里传出餐费到账的信息。
开早餐店的人很辛苦,不仅时间集中忙碌,而且要起早。体力劳动者往往都有着与年龄不太相符的外表,虽然他们看上去像中年人,但他们的小儿子还很小,刚刚能走会跑,经常在门前停放的三轮车上爬上爬下,十分淘气。
老王的妻子,一边招呼顾客,还要一边监视儿子。菜场周围人员聚集,万一儿子走丢那么赚再多的钱也是白搭。
“王延凯(音似)!”我每次去买早点,路过老王包子铺总会听到那位老板娘的声音。有时,我悄悄地逗那娃儿,叫他跟我走,他总是一溜烟忙着回到他母亲身旁。
有一天早晨,我在隔壁油条店排队等候的时候,看到拐弯处有一辆电瓶车蹿出来,差点撞上低头奔跑的“王延凯”。后来,我把先前看到的一暮告诉了老板娘,谁知老板娘立即放下手头的活,气冲冲地去把玩在兴头上的孩子追回来。后来,我又想自己这样多管闲事,别让小孩挨一顿训。
我不太喜欢吃外面店里的包子,但是喜欢买她家的馒头。今年上半年,有一段时间,老王包子铺一直关着门,我连续几次想买馒头都没有买到。
后来,老王包子铺又开门营业了,有一天我到她家买馒头时问了一声,前一阶段,他们去哪儿了。老板娘说他家公公去世了,回老家五十多天,所以就没有营业。
听她的口音,他们大概是安徽或河南人,为了回家守孝,放弃了生意。现在老人去世,子女能放着赚钱的机会,按照传统的风俗守孝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大略算了一下,他们这个店门面一天的租金怎么算也要一百多,至于每天能赚多少,我不知确切数据,但大略估计这一趟损失也要两三万吧。
听了老板娘的一席话,我又感慨一番。现在的年青人生活压力大,无论是陪伴老人,还是养老送终,哪有那么多时间停业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