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讨论了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策略,接下来就到了学习的境界了。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会很好学并谨慎的发言。这才是对道有正确理解的,这才能称得上是好学。有人说认为孔子在这一则中着重强调食无饱,居无安,你认同吗?我是不认同的,因为孔子只是把安和饱看着外在的事物。君子也不会把饱和安去当做自己的人生方向去求保,求安。这都是物质层面的,君子只在乎“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样的精神层面的超拔。而从这儿也能看出,君子尽管在食无饱居无安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的。
而讲到学习的境界,你有没有一下子就想到了颜回?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孔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颜回已经达到了那种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境界。颜回就如同孔子一般,他是志于道志于仁的,只要可以学习,他就十分快乐,用安贫乐道形容颜回也是很合适的。但是孔子为何会给予颜回如此高的评价呢?我认为是因为孔子也很好学,孔子在颜回的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又或许是看到了他对学习的热爱,而他也深知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与其他人相比,如果其他人在物质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都非常的愁,并且在努力的去追求温饱,让自己更好的生活下来。而颜回却只在乎精神上的超拔,只要有一口粮,他都不会放弃学习。而孔子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吧。
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分别是三个境界,第一个是知道学习的,第二个是喜欢学习的,第三个则是以学习为乐的。但是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而好之者又不如乐之者呢?因为知之者只是知道学习,他也有可能是被迫的。而好之者则是喜欢学习的自然是比知之者好一些。而乐之者则是投入其中的,以实践这个知识为乐的,也就比好之者的境界更高了一些。而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现在正处于知之者的状态。因为我是知道学习的,并且会去学习的。但并没有很喜欢学习,也不会以它为乐。而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江子校长似乎可以达到乐之者的状态。作为校长他不需要那么忙,但是他参与了每一次的教研与讨论。并且他还去教高中的数学和语文。他总是全身心的投入事业,投入学习。我觉得他可以达到乐之者的境界。
那么,孔子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呢?有一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觉得自己在发愤的时候甚至可以忘记吃饭,会乐以忘忧,甚至连老了都不知道,是一个多么高深的境界呀!但他为什么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呢?他也曾经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他也并不是天生的就什么都会,而是投入其中的去学习。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的境界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又在哪个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