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个体(五)职场清零术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人类本性中,始终有三大非理性怪癖在作怪:

我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时常逼问自己:“假如今天我们公司已经一无所有,一定要去干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我们就去干那件事。

“假装自己一无所知 ”,”假装自己一无所有”

我们提到了职场清零的4个方式:

清零能力;不断更新强化更好的能力

清零简历;不断精简你的简历

清零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清零领域。不断跨界整合

今日精进

假如今天你的组织倒掉,你会凭借什么找到更好的下一份工作?

凭借我的销售能力 管理能力 带团队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

假如今天你的行业开始转型,你会凭借什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凭借我的整合萃取能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断);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舍);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离)。

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你要从当下是否有用的角度,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形象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3步: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通过审视,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你在对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你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

通过向外整理,引发内在改变。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只刷新认知不行动,慢慢地你也会对学习产生依赖,而无力行动。

1. 明确一个观念,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现在的自己

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 ;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也并不一定是未来有用的。

2.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单点突破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

3利用聚会app

4.最后,通过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从源头上防止物品泛滥

商业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不良库存=负债”。

与其说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说在清理自己——让你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利用物品又不会执迷的境界。

先行动,然后来学习会更有效。

扩大心量

1.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很多东西,以后的确用得上,但是当你用的时候,你需要付出3个成本:

重新找到的成本;

一直保存的成本;

未来还要用过去的东西,而没法用可能更好的东西,损失的机会成本。

思考这些成本以后,重新看看收益,你发现大部分东西都不值得保存到未来。

只有流动能让物品的价值最大化,也让你有机会遇到超越现在的你的事。

所以有空间流动最重要,降低你的库存,一直到有机会流动为止。

事实上你往时间轴前面走,而物件并没有。当你持续保留这些物件,等于把你拽回到过去的自己。

清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放下手头的东西,抓住你一直忽略的东西。

当你成为一个可以拥有,而不是占有的人,你能拥有的资源远远不是一个量级的。

知识也是需要清理的。同样可以问自己2个问题:

这个信息对我当下的事情需要吗?舒服吗?

这个信息在多久会有用?


从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你会发现:

大部分的热点新闻,2周以后会完全过去,未来基本没用。

每个领域都有很大一部分的系统知识已经过时,并不一定要学完。

以当前应用场景倒逼学习内容,马上有回馈的是值得使用的。

核心的通用技能、才干是值得投入和保留的。

未来的能力(详见第一周的内容,比如《1-2 未来哪些能力会越来越增值?》、《1-3 未来职业世界,只有三种人》)是值得保存的。

职场清零、断舍离最重要的不是丢东西,而是对于自己内在的修炼:

在清理中理解发现障碍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清理中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理解自己真实的喜好。

清空,给可能性和人生超链接留出空间。

需求指向内在东西,相对稳定;欲望是外驱的,所以很容易被外界牵引。

近藤麻理惠提出的正确的整理方法有五个步骤:1.想象理想的生活,必须要有明确的想过生活的样子,才可能有转变的方向;2.选出怦然心动的东西,丢弃不要的东西;3.把握物品的整体数量,不留多余的物品;4.固定物品的位置,给每个物品一个“家”;5.使用后物归原位,养成良好习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