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本性中,始终有三大非理性怪癖在作怪:
我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时常逼问自己:“假如今天我们公司已经一无所有,一定要去干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我们就去干那件事。
“假装自己一无所知 ”,”假装自己一无所有”
我们提到了职场清零的4个方式:
清零能力;不断更新强化更好的能力
清零简历;不断精简你的简历
清零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清零领域。不断跨界整合
今日精进
假如今天你的组织倒掉,你会凭借什么找到更好的下一份工作?
凭借我的销售能力 管理能力 带团队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
假如今天你的行业开始转型,你会凭借什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凭借我的整合萃取能力
在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断);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舍);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离)。
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你要从当下是否有用的角度,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形象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3步: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通过审视,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你在对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你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
通过向外整理,引发内在改变。
如果只刷新认知不行动,慢慢地你也会对学习产生依赖,而无力行动。
1. 明确一个观念,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现在的自己
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 ;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也并不一定是未来有用的。
2.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单点突破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
3利用聚会app
4.最后,通过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从源头上防止物品泛滥
商业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不良库存=负债”。
与其说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说在清理自己——让你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利用物品又不会执迷的境界。
先行动,然后来学习会更有效。
扩大心量
1.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很多东西,以后的确用得上,但是当你用的时候,你需要付出3个成本:
重新找到的成本;
一直保存的成本;
未来还要用过去的东西,而没法用可能更好的东西,损失的机会成本。
思考这些成本以后,重新看看收益,你发现大部分东西都不值得保存到未来。
只有流动能让物品的价值最大化,也让你有机会遇到超越现在的你的事。
所以有空间流动最重要,降低你的库存,一直到有机会流动为止。
事实上你往时间轴前面走,而物件并没有。当你持续保留这些物件,等于把你拽回到过去的自己。
清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放下手头的东西,抓住你一直忽略的东西。
当你成为一个可以拥有,而不是占有的人,你能拥有的资源远远不是一个量级的。
知识也是需要清理的。同样可以问自己2个问题:
这个信息对我当下的事情需要吗?舒服吗?
这个信息在多久会有用?
从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你会发现:
大部分的热点新闻,2周以后会完全过去,未来基本没用。
每个领域都有很大一部分的系统知识已经过时,并不一定要学完。
以当前应用场景倒逼学习内容,马上有回馈的是值得使用的。
核心的通用技能、才干是值得投入和保留的。
未来的能力(详见第一周的内容,比如《1-2 未来哪些能力会越来越增值?》、《1-3 未来职业世界,只有三种人》)是值得保存的。
职场清零、断舍离最重要的不是丢东西,而是对于自己内在的修炼:
在清理中理解发现障碍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清理中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理解自己真实的喜好。
清空,给可能性和人生超链接留出空间。
需求指向内在东西,相对稳定;欲望是外驱的,所以很容易被外界牵引。
近藤麻理惠提出的正确的整理方法有五个步骤:1.想象理想的生活,必须要有明确的想过生活的样子,才可能有转变的方向;2.选出怦然心动的东西,丢弃不要的东西;3.把握物品的整体数量,不留多余的物品;4.固定物品的位置,给每个物品一个“家”;5.使用后物归原位,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