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闺蜜刷完了新剧《承欢记》,找我感叹“麦承欢内核太强大了,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她那个奇葩的妈妈!现实中这样的原生家庭很多,可是很难有人做到像麦承欢这样。一个孝字压下来,有几个人能从承欢父母膝下到承欢自己?”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很多人说“5年就是又一代人了”,于是代际差异变成了人际沟通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代际问题最严重的亲子关系,更是面临着重大的难题。“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我们在传统的孝道文化中生长,让我们学会了善良、感恩。
可是当父母与子女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差异时,有些父母会不自觉地用“孝”做一个牢笼,控制着子女,而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想要追求自我价值时,就会发现自我需求与父母要求的矛盾。
面对这种矛盾,要听谁的?听父母的,压不下心里那不断蒸腾的小火苗;听自己的,如果父母无法理解、不愿理解,他们会像麦承欢妈妈一样说:“妈妈为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你幸福”。
于是,心里就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听自己的吧,自己的人生自己说得算”,另一个说“不能让父母伤心啊,他们为我付出了这么多,都是为了我好”。
内耗就这样一天天的持续下去,让你拿不起又放不下,在一次次燃起梦想又压抑下去的过程中耗尽了内心的所有力量。
对于这种内耗,有一位外婆可以教会我们处理。这位从不内耗的外婆,出自《你不必是一朵花》,这本书的电子书名为《我的外婆,从不内耗》,书中讲述了“我”追求个人成长、自我认同的成长故事,而“我”在成长过程中每次陷入到思维的陷阱中时,都会因为外婆的言传身教而解脱出来。
作者理微尘在这本书中借着外婆的经历、言语,传达了一个理念:女性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必成为“一朵花”,可以活出真实的自我。引导我们去反思并探索自我,发现并质疑那些加诸在女性身上的标签和角色,重塑个人自由与家庭和谐、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对于这种“为你好”的隐形控制,书中是这样说的:
你要警惕这样的人:
给你贴标签:丑、自私、怂,等等,而抹杀你的优点;
针对你的一点小错甚至不算错的问题挑剔,还进行放大,特别是道德上的错误;
话里隐含对你的指责,比如你给他造成了迷惑、困扰、痛苦、麻烦等,让你愧疚并觉得自己糟糕;
他会伪装成为你好,在帮你,如果有人想厘清其中的逻辑,就会被他粗暴制止。他可能根本不是为了弄清问题本身,帮你吸取教训,只是为打击你,让你更听话,更符合他的意志。
无论任何角色、任何关系,如果遇到这样的人,都需要在心里产生警惕,如何处理呢?书中给到了几条建议:
1,判断。用上面几条作为标准,判断是否“中招”。
2,无视。不要试图自证,告诉自己:这只是TA的表达方式,并非事实。即使真的有一件事做错了而受到指责,也要清楚:“我做错的只是这一件事,而非我这个人”。
质疑、评判是自上对下的,自证是自下对上的行为,一旦自证,就会落入支配地位的陷阱。越自证,你的心理地位就越低,越易被控制!即使这个人是你的亲人,也请一定要在心里告诉自己:他是不对的。
3,远离。摆脱控制的最好方式是远离这个人,但越是亲密关系,越是难以远离。
对待控制的婚恋关系,书中说:
别想着拯救对方,特别在婚恋关系中,不但救不了,还可能被拖下水。能跑就跑,越远越好。如果已经造成了心理创伤,一定要去医院心理门诊或精神科求助治疗。
对待控制的亲子关系,外婆说:
请尽力去经营自己,努力逃离,尽量成长,好好读书,学一门手艺。抓住一切机会,从低能量的沼泽中逃离。
我的一位朋友,毕业之后由父母给安排了工作,与父母同住。她常向我倾诉被父母指责、贬低的痛苦,以及父母安排她相亲不得拒绝的难耐,可是她又觉得自己学历不高、收入无法支持自己独自生活,无法脱离父母,于是就想结婚,用婚姻逃离原生家庭。让人唏嘘又觉得庆幸的是,因为她父母给她介绍的相亲对象也会在言语中贬低她,让她感觉不舒服而没有同意结婚,给她留出了审视自我和成长的时间。后来,她终于下定决心,学习了一些技能之后辞掉父母安排的工作,独自去了其他城市,找到了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整个人开始散发出光彩。
愿你也能摆脱内耗,撕掉标签,活出真我。
天地之大,无边无际,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样子。花只是你微不足道的点缀,不开花也没关系,你不必做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