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梦澜“门”专题活动!
风凉如人心,故事短得如同一场梦。难怪古人说:“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冷漠是一场秋雨,不知不觉凉了人心,浇灭跳动的一点火苗。世界因此在秋高气爽的氛围中变得更加寂寥、荒芜。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冷情如同深夜里的枯井,幽深又寂静,冷漠如同野鬼,哭嚎着赶走了仅剩的一点理智。
安睡吧,只有睡着了,便听不到,听不到,良心便安了。至于灵魂的呐喊,只能在夜黑风高时,伴着风声无孔不入。
《拾婴记》读完了,情绪冒着冷气,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口。该怪母羊么?它不过是智慧受限,否则它一定会用自己的乳汁养大这个弃婴。
怪另外两只羊么?它们看到了,可是它们不说话呀,它们不仅没有义务,也没有说话的能力啊。
寓言式的行文,把人性与兽性都映射了一遍。短暂的温情到底算有情还是无情呢?
01.人性与兽性
熟睡的母羊被一只柳条框惊醒了,框里装着被遗弃的婴儿。
本能驱使下,母羊去嗅了嗅柳条狂,以为那里会有饲料。
探查过后发现,里面就是一个婴儿。虽有青草的味道,但里面确实没有青草。
对于母羊来说,填饱肚子才是大事,至于那个婴儿,它无能为力。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动物有灵性的故事,比如狼孩的故事。
狼养大了人类的孩子,于是就有了禽兽不如这个词的具象。
我还曾听到一个故事,有一家人,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主人出门干活,把几个月大的孩子留在家中睡觉。
半途,孩子醒了,饿哭了的孩子爬到了羊圈里,养蹲下身,把自己的奶水喂给了孩子。
多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啊。可是,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
这个少要怎么形容呢?就像《拾婴记》里葵花的金色光芒,这光芒吓退了母羊,治标都不算。
那大多数情况是什么呢?大多数情况就像羊圈里的三只羊,他们没有义务,他们习惯了沉默。
三只羊的反应,和那些围观弃婴的人反应一样。
虽然它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谈论孩子的去留。
看似同情心和热心肠都有,实则还不如三只羊。
羊们不出谋划策,只是冷眼旁观。
他们指指点点到最后弃婴还是没着落,结果都一样。
围观者也和葵花相呼应,发了点金色光芒,却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
自然法则决定动物不能跨物种养育,但自然法则也让高等动物人类学会了养育别的物种来生存。
可是,对于同为人类的弃婴,人类在她面前却只是冷眼旁观。
人性与兽性相比,在利益面前,到底还是人性略胜一筹。
02.烫手的山芋
弃婴在一片吃瓜声中开始了独属于她的旅程。
庆丰家发现了这个孩子,没有留下的打算。
他把孩子放在门口,像货品一样让人们围观,意图找个能收养她的人家。
没成想大家都只是看热闹罢了。有人夸孩子好看,有人问孩子的来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提孩子的去留。
这时候长柄的女人开始说风凉话,她劝说庆丰的娘,不要计较养孩子的钱,留下孩子也吃不垮。
明面上显得她很有涵养,也很有人情味。就像包裹孩子的那块布上的向日葵,散发着金光。
暗地里,她也是个怕事儿的主。在庆丰娘说孩子在谁家门口就谁养时,她翻个白眼走了。
最后一个女邻居,提醒他们,这孩子再小也是个人。政府要登记,提议交给政府。
于是,孩子跟庆来就踏上了去花坊镇的旅途。
孩子不哭不闹跟着庆来到了花坊镇,庆来一路遇到不少人,大家好奇他带了什么。
他一会儿说是妹妹,一会儿说是羊,一会儿说是盐。
这个变化值得推敲,从人到动物,再到盐,弃婴的身份在变,人们对她的态度也在变。
她在渐渐失去生命力。
庆来为了去打球,把她放在了一个幼儿园附近。
他认为那里孩子多,里面的人就能接受了这个孩子。这想法倒是与文章开头的那智慧有限的羊呼应了。
孩子没有被幼儿园收留,被李六奶奶发现了。
她也似智慧有限的羊,但她跟羊一样有母亲的光环,她心疼那孩子,费了很多口舌请求幼儿园收留孩子。可惜,无果。
李六奶奶是孩子的一束光,带她喝到了母乳。心疼她小小的就被抛弃,可是最终力不从心,她也无法给她归宿。
李六奶奶找到张胜,张胜把孩子送到了政府。敲了很久的门才有人回应,可是不到上班时间,谁也不愿意接待。
孩子还是被抛弃在花坛里,这期间猫猫狗狗都来看过她,最终也是两个小女孩发现她,为她发声,可是她们的力量也被冷漠弹回。
一个疯女人抱走了她,人们不担心孩子受伤,而是让疯女人抱着她,作为一个替代品,抚慰疯女人。失去孩子的伤。
故事最后,她又回到了庆庆丰家的羊圈。可是,她不是婴儿,变成了一只羊。
03.讽刺了谁
故事讽刺意味很浓,每一个角色都在反应现实。尤其是那只母羊,映射人们有限的智慧。暗指那些心有余力不足的人,他们是希望,是星火。
全文像是在画一副画,一副众生相的画。又像是在写一个梦,一个出生就被遗弃的孩子的梦。
孩子从人变成了羊,本就不可能发生。只能说人不如牲口的时候,也许做牲口反而能够活命。为了活命,情愿成为牛马。
夏天走散的那头羊回来了,那么被遗弃的那个孩子,还回得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