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童《拾婴记》

初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深受惯例影响的我,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这必定是一个关于弃婴被好心人捡到、然后衍生出一系列的感人情节来的故事吧。然而,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在看完整部小说之后,我不禁自嘲,那么老土的情节又怎么可能是苏童的风格呢。

言归正传,《拾婴记》虽然讲的也是弃婴的故事,但这个弃婴的遭遇却令人意外,也令人唏嘘。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的话,其实它又是那样的真实。

小说讲的是一个两个月左右大的女婴,被遗弃在枫杨树乡一个叫罗文礼的农户家的羊圈里,之后像烫手山芋一样被人们抛来抛去,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愿意接手收养,女婴最终被迫成为了一只羊。为何成为羊?那是因为羊圈的女主人曾说过,女婴要是一只羊的话,她就养了。所以,女婴成了一只羊。

故事的结局充满了魔幻色彩,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变成一只羊呢?虽然夸张了点,但无可厚非这已经是女婴的生命得到的最好的结局了,起码成为羊,总比活生生被饿死或者被野狗咬死要好得多了吧。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现实远比小说来得更加荒诞和残酷。

小说是以上帝视角来阐述的,上帝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读者可以窥探每一个人物的心理世界,同时又有种置身事外的客观感受。这部小说的叙述语言充满了诗意又带点幽默感,但是读来却让人感到忧伤和揪心。

女婴是被装在一只柳条筐里,趁着夜色,被送到罗文礼家的羊圈里的。羊圈里的母羊被惊醒了,它接受了女婴的存在,但罗文礼一家人却不肯接受。面对着凭空出现的孩子,罗文礼的大儿子先是在门口吆喝,谁塞进来的孩子谁就领回去。

村里的妇女们闻讯而来只是为了看热闹,她们都纷纷为女婴打抱不平,长得那么标致的女孩,被扔了也不哭,谁那么铁石心肠把她给扔了呢。她们还起哄让罗文礼家就把她给收养了吧。罗文礼的妻子卢杏仙说,如果她是一只羊就收养了,因为羊只吃草,而养一个人要花钱的。

大家都指责卢杏仙眼里只有钱,可是当卢杏仙说让她们收养这个孩子的时候,大家又全都怕惹祸上身,赶紧散了。后来,装在柳条筐里的孩子被罗文礼的小儿子罗庆来送到了花坊镇。

罗庆来毕竟也还是一个孩子,对于他来说,女婴的去留远远没有白打一个小时的桌球更重要。为了赶紧撇掉这个包袱,他将柳条筐丢在了幼儿园的窗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大概会以为,幼儿园是养孩子的地方,女婴到了这里肯定会被幼儿园给收留了吧。路过的李六奶奶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幼儿园里的阿姨们并没有关心孩子的安危,而是赶紧撇清关系,说幼儿园里的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她们不管没有父母的孩子。李六奶奶终究不忍心,她只好把孩子带去外甥家。到目前为止,李六奶奶算是众多人当中最有善心的一个,然而,她毕竟年纪大了,有心无力,她带孩子回去的原因也只不过是想让外甥把她送到政府里去而已。

但是,孩子被送到妇联去,也没有人愿意管。只有看门的老年不忍心,一边时刻担心着女婴的安全,又一边想置身事外,深怕会惹祸上身。最终,孩子被一个名叫瑞兰的疯女人带走了。疯女人的女儿溺亡了,所以把女婴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这时,老年很担心,一个疯子怎么会养孩子?人们又安慰他,疯女人的哥哥也在场,等疯女人的疯劲过了之后,孩子从哪来的就送回哪里去。于是,那只装着女婴的柳条筐从枫杨树乡的罗文礼家到花坊镇转了一大圈,又被送回了羊圈里。

只不过,这一回,柳条筐里没有孩子,反而羊圈里多了一头小羊。而且,这只羊会哭,眼睛里覆盖着一层泪光。这件诡异的事还是罗文礼的小儿子罗庆来发现的,而且他还发现这只羊就是那个女婴,那孩子认准了他们家的门,又回来了。

小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但我心头的震撼却久久不能散去。文中所描述的女婴出奇的乖巧,不哭不闹,被人围观的时候还会对着人笑。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乖巧的小女孩,在经历了那么一大圈的流浪之后,却依旧没有一个人愿意收养。

每个人似乎看起来都是正人君子、满腹善良之词,他们都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谴责别人,殊不知他们自己都是冷漠而自私的。卢杏仙说,是一只羊就养,说明羊在文中是属于利益。在一件没有利益或者眼前暂时看不到利益的事情面前,没有人愿意去做。哪怕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小生命,也没人愿意伸出援手。

这就是人性。

仅仅透过一个弃婴的遭遇,就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人性的复杂与黑暗,这才是苏童的厉害之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