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文学的那些事
很多年前,应该是我的中学时代我开始喜欢文学,除了读书,也想写作。
我生于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父亲读过书,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于初中,母亲不识字,在文学方面没有基础。我在乡镇小学上学,启蒙的语文老师是当时的校长夫人,是一个具有农村妇女特性的老师,总是在课间讲了书本的课文后让我们自习,她搬一根板凳坐在教室外的门口旁边,与过往的老师或者附近的过路农民谈天说地,声音也大,让我们坐在教室里的小孩心神不定,期待下课钟声早日敲响。她教了我们认字写字,但未教我们如何写作,也没有阅读好文章陶冶我们的情操,从二年级的看图说话到三年级以后的作文作业,我都是被动完成,而且是极为痛苦的拼凑而成。理所当然,我不知道文学是什么,也不喜欢命题作文,对于人物刻画,景物描写,事故叙述我豪无头绪,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生活,整个小学期间,我未接触过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名著,我对此根本没概念。
89年,我上初中,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男老师,听说是第一次带班,高挑清瘦的身体,幽黑的脸庞透露高高的颧骨,戴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中长平头,头发永远都是乱糟糟的,偶尔还有睡觉压塌变形的几缕头发夹杂其间,经常穿一件麻灰色及膝的风衣,扣子不扣,显出打底的毛衣或花格衬衫,给我留下了潦倒文人的刻板印象,与其他老师的气质不一样,甚至让我联想到“孔乙己”,这是他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形象,直到现在,但我很尊敬他。语文课堂上,他的讲课生动,经常罗列出一些优美的辞藻让我们欣赏,并分析好在哪些地方,也推荐好的文章读给我们听,为我们讲解文章构思和写作要领,那时候,我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未喜欢。直到,班主任解析《刘姥姥进大观园》,他对红楼梦的人物和作者精湛写作技术的透彻分析,让我听得入痴入醉,惊叹文字组合的奇妙,也对写作产生兴趣,也许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起源。后来,我逐渐阅读课外读物,无非也就是一些杂志,比如《少年文艺》、《辽宁青年》等,那时候,我们学校没有图片馆,看书只能去书店买,街上唯一的书店里所卖的种类有限,以工具书为主,详细的我已记不清,总之,我很少买书。大约初二,我从《少年文艺》读到一篇文章感动了我,作者是邻县的,和我同年级,我试着写了一封信寄给他,然后,他也回信给我,就这样来往几封信,谈谈学习,谈谈理想,谈谈文学,我们也相互交换了相片,对方是一个白白净净的青年,从信中获知他家庭条件不好,可惜我们毕业后,便断了联系,从此杳无音信,我失去人生的第一个笔友,至今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饶家军。他那时无意间助推了我对文学的向往,在完成作文时,我会沉下心来认真观察,着重细节描写,记忆最深的就是作文《课堂里的笑声》被推荐为年级范文,包括复读生班级,我为此荣耀好久,也更增加了我对写作的兴趣,但我的文学功底薄弱,总是走不出词语堆砌的怪圈,看似清雅的文字背后缺失主题,文章空洞,可我那时还不服气,报怨老师对我对评分不公平。不管怎么说,初中时期,我对文学算是入门,明白好的文章是扣住读者心弦,让其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93年我如愿考上中专,成为当年村里的“金凤凰”,由农村户口变为非农户口,这就是农村孩子读书的最大意义。我进入 新的学校后,惊喜的是学校图书馆,第一次看见那么多藏书,我沿着书柜慢慢浏览,却不知该借哪本书,终于没于摆脱琼瑶热,借了第一本小说《心有千千结》,生性敏感多愁的我,沉迷于琼瑶的言情小说里,相信那些只有书本里才有的爱情故事,感受男女主角的喜怒哀乐,一发不可收拾,《窗外》、《月满西楼》、《一帘幽梦》、《庭院深深》、《在水一方》、《菟丝花》、《几度夕阳红》......一本接一本,把图书馆所有琼瑶的都借阅,后来没看的就开始看岑凯伦的作品,纠结在复杂的三角恋中,与女主人同喜共悲,在虚幻的爱情故事里浪费了三年时间,仅仅只是阅读,从未想过要写作。如果要说对我文学稍微有点影响的话,那就是我的英语老师,乔丽娟老师,娇小美丽,我们心目中女神,吸引我们的还有她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里就不八卦),她给我们提及了世界名著《飘》和《简爱》,也教了我除英语字母歌以外,真正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让后知后觉的我开始接触外国小说。
96年,参加工作,在一座小城市的一个企业里,从事财务工作,后来是办公室工作,事业顺风顺水,在稳步前进,没过几年,担任办公室主任职务,有了写作的机会,但全是公文,枯燥乏味,很是厌烦,又不得不写,应付了事,毫无质量可言,写完自己都不愿意看,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来到2008年,我离开办公室调到湖南工作,在湖南的工作量不大,没有家庭的琐事缠身,空闲时间无处打发,我频繁进出书店,读书、买书,按自己喜爱选择书目,那时候,最喜欢的书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虽然我初读很困难,但还是喜欢他细腻的文笔,也激起我的写作欲望,开始在QQ空间里写一些零碎的文字,以“追忆似水年华”为大题目,分出一些小题目,以回忆的方式写我家的狗,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有一些未命名,这些文字引来了网络读者,有好的一应评价,有好的建议,天南地北的我们在网络中畅谈文学,相互鼓励,有段时间,我基本是日更,一来二去,有了诗歌界的文友,他们的作品大多是诗歌,我只是阅读,可一直不太喜欢这种体裁,我偏爱散文,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沟通,我们相互尊重,互不强求,我算是在文学圈子里涉足,虽然不入流,还是挺欣慰。好景不长,2009年我调回所在的小城,工作原因,家庭原因,更多的是自身惰性原因,将刚刚涉足的文学再次搁浅。有几次,我弟弟觉得我有些文章文笔不错,建议我向报社投稿,我没有尝试,我写作只是自娱自乐。
转眼我孩子上中学,他喜欢阅读小说,我为了陪同,恢复读书,这次再也没停止过,我看的书比较杂,有期刊,有散文,有小说,近几年喜欢看外国小说,也看经典小说改编的影片,不只是单纯的过眼,而是伴随深度思考,不限于文学类,扩展类型包括禅修、佛学、哲学、心理学等,都有涉及,这样可以拓宽我的视野,填充我认知的盲区,使我看事情更加全面合理。时间长了,我又萌生了记录生活的念头,这次我是条件比较成熟的,有了些许文学积累,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有了专注写作的心情,接下来就是不放弃文字编排,无所谓好坏,无所谓格式,无所谓别人评价,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自己所见所闻,一切情真意切即可,不必虚构。
(这是我在简书的第一篇文章,很多功能还未学会,暂将草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