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 湘 楼 记》
文/王海涛
祁阳之地,有潇湘楼,其来甚远,史志难全,民间异说纷纭。今从闾巷所传,述其梗概。
昔舜帝南巡,舟经祁阳,值狂风巨浪,妖龙肆虐,两岸田庐尽淹,百姓苦不堪言。帝怜苍生,率从者搏浪,浴血而擒妖龙。帝以仁恕,念其修炼不易,乃镇之湘江与祁水交汇之石穴,插剑锁之,且化其恶念,使为祁阳龙脉,泽被百姓。
事讫,帝望湘江浊流,叹曰:“妖龙伏,洪水息,然岸高水浑,民饮不便,若有清泉,实乃福泽。”言毕,拔剑入鞘,忽清泉如球涌出,众尝之,甘冽可口。或曰,此乃大禹感舜帝禅位之恩,赐泉以解民忧。自此,绣球井千年不竭,滋养一方。
为防妖龙脱逃,民每岁请法师投铁链、焚纸龙以镇之,铸巨钟悬于树,龙动则钟鸣示警。“湘楼钟韵”,遂为祁阳八景之一。后世钟失其踪,唯镇妖洞存,铁链依稀,洞口烟雾常腾,颇具神秘。
民感舜帝之恩,奉其为潇湘神,二妃为潇湘女神,于山顶建舜庙,香火绵延。逮至明嘉靖间,舜庙扩而改建为潇湘楼。楼前临城墙,后倚龙山,右傍祁水,下瞰湘江,景致清幽,钟韵悠扬,得名“潇湘钟韵”,亦为祁阳八景。
民国二十五年,楼因年久倾颓,官绅倡议重修。新楼为砖木结构,融中西风格,凡三进,占地约千二百六十平米,建筑面积六百平米。楼后有天井,绣球井在其左,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填。
楼之第一进为门楼,石刻门联曰:“木石居犹是;江城画不如。”乃明宁良撰文,民国黄矞书丹。楼内二进旧有吕仙盒,三进塑舜帝像,楼下为女娲庙,环庙古樟森列。昔时为文人雅集之所。
至于绣球井,其说有三。一曰舜帝以斩妖剑插地,泉涌如球,大禹赐之,故名。二曰祁阳人感舜帝与二妃之情,上万民书于大禹,求立庙引泉,以佑婚姻子嗣,民间婚礼抛绣球或源于此。三曰井水甘洌,常流不绝,浴身净手能祛病消灾,饮之拜之可求子、求禄、求财,然其效限于楼内,取水归家需用道家开光器皿盛之。
嗟乎!潇湘楼与绣球井之传说,或难尽以科学解之,然名楼再兴,古井重光,实乃祥瑞,为万民之幸事也。今作此记,以志其盛 。
20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