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尽管科技发展再迅猛,在沟通方面我们依然没有捷径可走。
和父母,有没有觉得和他们存在代沟、难以沟通,更有时候对他们耐心不够、冷眼相对?
和爱人,有没有互相难以理解,沟通无果,最后不欢而散的情况?
和孩子,有没有觉得明明自己都是为他们好,却得不到积极有效的回应?
和朋友,有没有经历过互相争吵、分道扬镳的矛盾?
和同事,有没有经历过互相推搡、工作难以开展而互相埋怨,甚至公然翻脸的情况?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效的沟通能够增进彼此感情,提高效率,无效的沟通反而会加深误会,影响工作正常开展,而如何高情商的沟通仿佛也已经成为生活、职场顺利的标配。
非暴力沟通是其中一种很简单又可实操的方式,用“爱的语言”帮助你在任何的场景下实际解决问题。
什么是“爱的语言”?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喜怒哀乐,有些人乐观开朗,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思维大条;另一些人悲天悯人,经常为一些求之不得而深陷痛苦。其实生命从不会恶意纠缠谁,反而是我们自己可以对生命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的时候,我们内心会生出暴力的种子,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察觉不到。有一些通过打人、杀人甚至战争来体现,而有一些是通过语言来体现,前者我们称之为“身体的暴力”,后者称之为“隐蔽的暴力”。“隐蔽的暴力”危害性不那么明显,但更有害,甚至可能是其他暴力的根源。
有时我们为了达成某些愿望或目的,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屏蔽掉了“爱”,以致和他人的关系疏远。当我们开始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时,难以体会到爱。
而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非暴力沟通则是一种“爱的语言”。它虽然有一套模型支撑,但绝不是一种固定的沟通模板,而是鼓励我们从内心出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如何说出“爱的语言”?
核心模型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诚实的表达自己,同事关切的倾听他人。不管是表达还是倾听,均围绕着观察、感受 、需求 、请求这四个核心部分。
1.观察
在我们表达的时候,说出口的大部分都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后补充了自己主观看法的内容。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有人工作的时候在睡觉,我们可能会给这个人贴上偷懒的标签,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他是一个会偷懒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偷懒?也许其他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我们总是容易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而在评论中别人往往会更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进而造成关系的恶化。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完全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只是正面和负面的标签都会妨碍我们全面的了解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
2.感受
清晰的表达内心的感受能够帮助更好的沟通,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
谈及感受时,我们经常会用的“我感觉”、“我觉得”等用词,仿佛这之后的内容都是我内心的感受,但其实这些可能都是“想法”,而想法中往往掺杂着我们的判断和观点。
比如,“我觉得我的吉他弹得不好。”这并不是我们的感受,因为弹得不好是我们自己的判断。而如果因为吉他弹得不好,我感到很失落,“失落”才是我们的感受。
3.需求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到我们,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需求才是导致我们不同感受的原因。
比如因为我需要得到认同,所以在你没有及时认可我的时候,我感到失落。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事情,我感到……,因为我(有什么样的需求)”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和“需求”的关系。
在听到不中听的话后 ,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认为自己犯了错。
-指责对方。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有较大的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可惜,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都 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而不是从需求的交付考虑。
4.请求
了解需求后,我们可以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的需要是什么,这个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别人就更难以了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甚至有时我们只是说出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这里想要借用一句麦兜语录 :“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 ,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同时也要注意,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请求”和“命令”。当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批评或指责对方,这就是命令;或者想要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这也是命令。一旦人们认为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作命令,从而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
表达自己
当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以上四个要素的内容,先客观的认识事情本身,然后再谈及这件事导致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因为我有哪方面的需求,最后提出请求,希望对方理解并且支持。
举书中的例子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于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孩子,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脏袜子,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降它们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
这位母亲就清楚的说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说完自己的感受之后提出明确的需求和要求。回想同样的场景下我们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呢?相比来讲非暴力沟通是一个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温馨提示,如果对方没有做出我们“请求”的举动,不要想着惩罚,否则非暴力将转向暴力,可以尝试倾听对方,也许有什么原因使你所不了解的。)
当然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固定的公式,也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文风格和场景做出调整。
倾听他人
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当一个人希望他人能了解自己的处境时,得到的反馈往往是安慰、评价或建议,这可能无法帮助他们更好的表达内心。
还是用书中的例子来说。作者的女儿照镜子时说:“我简直太丑了”,作者此时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女儿此时不高兴的看了她一眼后夺门而出。也许她只是希望作者能够留意到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安慰、夸奖等等。
当我们试图对别人的分享进行建议 、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纠正的时候,说明此时的你并没有真正的去体会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爱自己,爱他人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爱的语言”,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爱,爱自己,爱他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生命,也许不尽完美,但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当我们表现得不那么完美时,也许我们会说“你怎么这么笨,怪不得……”,很多人都会责备自己。也许这种责备能够让我们减少犯同样的错误,但这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是羞愧、内疚等负面的心理,这与非暴力沟通背道而驰。
我们可以用心的去倾听他人,当然也可以倾听自己,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自责时,代表自己的行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求,然后需求方法去面对和解决它,正向的推动我们满足需要和追求梦想,看清成长和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自我否定和惩罚。
写在最后的话
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在不断尝试书中的方法,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别扭的,还是会想起书中的核心模型,而且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使用率,但是书中的很多方法和场景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我相信它们会帮助我更好的和他人沟通,刻意练习,知行合一。
希望大家也能够领会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唤起内心对自己、对他人的爱,更好的倾听和表达自己,以及尊重和倾听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