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是三毛说过的一句话,看似对来生的期许,其实是对今生的绝望至极。
三毛的一生都在流浪、寻找和失去。
三毛是我少年时期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那时候我在不知道是几线的城市其中一个中学里读书。
作为寄宿生,几乎存了好久,从生活费里挤出来的钱去天天摆在学校门口的书摊淘回了三毛的作品集。很厚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的藏在枕头底下。
除了上课业余的时间就是偷看这本书,初三的课很紧张,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也很枯燥。于是,很多晚上的自习,我都是把书桌前面垒成高高的墙,趴在后面看三毛的书。
最喜欢,也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沙哈拉沙漠》。
其中印象最深,最困惑得就是沙漠里的非洲女人洗澡的故事。
所谓的“洁肠”。那是的我很小,很是被这样的故事惊呆了,弄明白之后才知道这不是故事,是结结实实的存在在撒哈拉人们的真实生活。
故事的内容大致是:
开始三毛是无意间找到了那里一个洗澡的地方,是有一口井的屋子。男女分时间洗,等她去的时候,那里面都是女人,本地人也都是样子很黑。除了种族的原因更多的也可能是她们很少洗澡。里面有个女人很激动的说她已经四年没有洗澡了。
天哪,四年……
后来从老板娘的口中得知,撒哈拉除了有这样一个洗澡的地方在距他们不远的海边还有另一个地方洗澡。那里可以洗“里面”。
三毛着实被这样的事情给吸引了,央求荷西带她去“领教”。
他们看到那里的人,从口中插了一个很长的管子,不用说一定插到肚子里。他们从管子里灌了一桶又一桶的水,一直到女人的肚子鼓起来,才换另外一个。接下来这个肚子里灌满了水的女人跑到一个地方,把身体里所有的脏东西排了出来。
三毛跟荷西偷偷的藏在一个大石头后面看着这个女人排除体内的脏物之后唱起歌滑稽的样子不自觉哈哈大笑起来。最后还是荷西带她逃过了当地人的追捕才算结束。
三毛就是这样,喜欢搜寻一切撒哈拉的趣事并且写出来。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故事带给读者身临世界的感觉。
那时的三毛是快乐的,幸福的,仅仅从那时候的作品就能感觉到。每一个字,都洋溢着欢天喜地的心情,俏皮有趣。
荷西追了她六年,确切的说是等了她六年。从一个翩翩少年到一个能够承担家庭责任的青年。
他的爱执着,真切,没有一丝懈怠,他的一生完全是为了三毛而来,就像三毛的一生只有荷西坚持而深刻的存在。
只是,当时的我不明白三毛为什么非要去撒哈拉,并且说那里才是她的故乡。
直到后来我长大,离开了家长,来到了大城市。才了解原来她对撒哈拉的挚爱,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家长一样。那种情是无法割舍的,无论过了多少年。
当看到荷西,在潜海的时侯不幸遇难。就算三毛写到打捞到荷西的尸体也不相信那是真的。
当翻遍三毛所有的书,都没有找到荷西还活着的信息。我既不能接受,何况三毛。
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就算是亲手为丈夫挖的墓也无法阻挡最爱的人躺在冰冷的土壤里那种绝望。
所以当三毛说,如果有来生她愿意做一棵树,没有悲伤,只有安详。哪怕现成永恒,也绝不想接受挖心的痛。
但愿真的有来生。愿三毛变成一棵树,一颗站在沙漠里的一棵树。
沐浴阳光,雨水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