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在不少影评里说了很多次——在高二时的寒假对cctv6晚上10点档的《烈爱风云》一眼万年,程度仅次于高一寒假在风行电影里对《夜访吸血鬼》的入坑。
没想到多年以后才读原著,450页的篇幅,和《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起读,本书每天读50页,后者每天读两章。后者一开始就觉得远超想象的好看,文风和内容都很喜欢;本书则是典型的抛物线叙事——贫儿变王子,然后又从绮丽幻梦中苏醒。直到近300页左右马克维奇出现后才渐入佳境,前面是真的啰嗦又不讨喜,尤其是皮普的人物形象——对姐姐尤其天使一般的姐夫乔实在是太冷血无情。
在伦敦距离他度过童年的小乡村只有半日的车程、甚至走路也就走一天的情况下,竟然在飞黄腾达后一次也没有主动去看望过从小就极为维护照顾他的姐夫;而姐姐此时因为遭遇袭击已经不能自理,当他在伦敦过着花钱如流水的公子哥生活时,竟然也一次都没有想过出点力或者出点钱照顾一下从小把作为孤儿的自己带大的姐姐姐夫;只在姐姐的葬礼时象征性的出席了一下,在明知姐夫很需要安慰时,留下一句“我还会再来”的谎话就再也没了踪影。话说虽然从小学时就觉得哈利波特对佩妮和弗农有点不够知恩图报,但这么一对比皮普简直不配为人。
而马格维奇对皮普的爱完胜父爱母爱,只因为后者年少时混合着懦弱的一点善行,他是真的付出了他所能给的一切,包括生命。那差一点点就能成功的逃离之后,皮普才突然成长了,也突然升华了。看到他不离不弃地守候在身负重伤、失去一切、即将面临死刑的恩人身边,而且为了帮他脱罪,向包括国王在内的各路达官显贵们上书上访,是本书带给我的第一次感动。
之后,当马格维奇终于因重伤而不治、省去了受刑之苦后,五味杂陈的皮普大病一场。被皮普抛弃多年的姐夫乔又像天使一样出现,不计前嫌、任劳任怨,在不分日夜地终于把皮普照料好后,怕自己拖累皮普的他又写下一封短信,事了拂尘去,深藏功与名。
读着乔给皮普留下的那封堪称人间真情的短信,比马格维奇之死还让我感动——看哭了。
本书第三让人感动的是皮普和赫伯特之间的友情——于皮普而言,赫伯特是和艾斯黛拉一样的少年相识,不过艾斯黛拉是惊鸿一瞥的青梅竹马,赫伯特留给他的记忆却是一次好气又好笑的打架。当20岁左右的他们重逢在伦敦、成为室友时,我还以为他会是把皮普变得更坏的狐朋狗友,没想到两人之间的友谊经受住了所有考验。
皮普暗地里拿出巨资资助朋友的事业,而赫伯特也投桃报李,不仅在千钧一发之际从就是伤害皮普姐姐的凶手奥立克手里救下朋友的性命,马上又豁出性命帮他把马格维奇送出国。这对友情其实比起皮普和艾斯黛拉之间虚无缥缈的爱情又真诚靠谱太多。结尾时赫伯特知道了皮普一直为自己做的一切,两人的友情无疑更为坚固,也都在埃及乘着英国殖民世界的春风收获了不错的结局。
赫伯特那位生了很多孩子却一个也不会带、成天幻想着自己出身名门的母亲是个挺有趣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也和同时代、我不久前读完的《名利场》里的贝基和乔治的父亲交相辉映。
《烈爱风云》或者一般对本书原著的改编,主要保留的都是爱情线,有的为了篇幅起见甚至直接把马格维奇改编成郝薇香小姐的情人。读了原著才知道全书最有意思的两个人物其实是常常在影视中被当作小配角的贾格尔先生和文米克先生——尤其是文米克先生,独特程度在我读书万卷中堪称独一无二。
贾格尔先生是看似冷酷无情、说话严丝合缝的王牌律师;文米克先生是他忠实可靠、从不废话的助手,主要经手的是贾格尔先生和被辩护人之间的金钱事务。按理说贾格尔对文米克应该十分信任,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工作而毫无私交,在下班之后的时间里保持了都在严防死守的超远社交距离,此处也就体现出了文米克此人的极为有趣之处——在工作之处小不列颠街他仿佛一个同样毫无感情、只认“不动产”的机器人,而当下班后步行走到小河对岸那座他为自己和老父亲亲手打造的城堡里,他立刻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儿子、朋友甚至情人。
文米克的人性,对皮普体现得实在够意思——不仅主动邀请他前往城堡做客,介绍老父亲和他认识,招待他吃晚饭——在马格维奇来访和送走马格维奇的两次两次帮助,堪称尽力到家。尤其是在马格维奇来访时,极为细心妥帖地在雨夜的各个路口都布置了人手来通知皮普;后来,虽然为了剧情服务而着了另一从头贯穿到尾的反派康佩生的道儿,导致马格维奇功亏一篑,但文米克绝对是他作为朋友能为皮普该做的一切,甚至又远远超支了,尤其是考虑到他本来的个性。
为了帮助马格维奇,皮普在贾格尔面前“出卖”了文米克,暴露出他和文米克一直有私下往来的事实。那一段文米克和贾格尔之间的反应也写得极为有意思——贾格尔突然意识到站在他面前有着一张邮箱投信口般的大嘴但总是沉默寡言的文米克原来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他有了防备,又仿佛更加亲近。
最终,文米克并未因此生气,反而更加信任地让皮普担任自己的伴郎,也算是交代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好运,独特又可爱的文米克先生!
其实在书柜里全系列剩下的几本书中挑中要读这本书,一大原因是本书和要一起读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基本属于同一时代——乔治三世、或者当他疯了以后由儿子摄政的乔治四世时代,也就是乾隆嘉庆时代。先读《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的前几章时就在想,当马戛尔尼使团已经觉得中国农民衣不蔽体、远超英国农民的贫困时,彼时英国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的?果然本书的前几章给了我最新的答案——工业革命初期的马戛尔尼时期,中国整体来看无疑已经落后了,但落后不多,在不少方面比如邮寄系统还有优秀之处;但在几十年后的嘉庆时期,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初见成效之后的阿美士德使团时期,他们笔下的中国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不见欣赏羡慕而全都是鄙夷厌恶。也就是那几十年之间的事儿。
关于越读越觉得字字珠玑乃至浑身震撼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我打算在读第二遍之后再写书评——美中不足大概就是和同时期的不少西欧特别法国学者不同,虽然阿兰·佩雷菲特从70年代都几次受邀来到中国,字里行间却是给十足的右派,动不动就要黑一下新中国和它的领袖。但如果他真的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全凭自己写下这本著作,那也绝对算是中国的知音了。随处可见的小幽默和动不动也要黑一下英国也很有意思。
至于看《烈爱风云》时印象深刻的皮普和艾斯黛拉的爱情线,读原著就觉得不过尔尔甚至索然无味了,除了在大多数时候都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遗憾,结尾时“多年以后,我心依旧”的恍如隔世的重逢也让一切都升华了。
话说当年看《烈爱风云》时,印象最深的名场面当然是喷泉池之吻,也从那时第一次知道了阿尔汉布拉宫。在阿方索·卡隆全片文艺而悠远的绿色基调中,最抓我心的无疑还是在任何文艺作品中都让我永远抗拒不了的时空感和宿命感。
直到上了大学我才发现伊桑·霍克的文艺外表下竟然是给逗逼;演天使一般的大好人乔居然是总演不好惹的tough guy的克里斯·库柏!
而彼时的格温妮斯应该刚得了那个号称史上最水的奥斯卡影后不久,她是挑角度的气质型美女,却确实很适合艾斯黛拉这个角色。
艾斯黛拉在伦敦社交界叱诧风云的时候,《名利场》里的贝基无疑也和她交相辉映吧——高华冷艳的少女和风情万种的少妇;至于简·奥斯汀笔下也是同时代的那群同一套路的玛丽苏懒得提。
结尾那段恍若梦境的文字描写阅尽千帆又洗尽铅华,很美很隽永。
但全书最美又最有力的文眼无疑是“人生的长链不论是金铸的也好,铁打的也好,荆棘编成的也好——要不是你自己在终身难忘的某一天动手去制作那第一环。你也就根本不会过这样一生。”
马格维奇是皮普的一环,郝薇香又是另一环,而我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