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兼具“教书人”和“读书人”双重身份,从修己与育人所需出发,教师应成为终身阅读者和阅读推广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毋庸讳言,但需要明晰阅读的困境、方向,以促进教师的阅读自觉。
一、在主动与被动中突破阅读困境
钱理群教授曾言:“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
他痛心疾首地指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老师也不看书了!”
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到:一个学校最大的悲哀是一群愚蠢教师都在兢兢业业教书。而说愚蠢的教师是指这些教师只在乎学生的分数,根本不读书来改变自己。教书的前19年,我除了教学用书,教参之外,几乎没有读过书,所以,愚蠢的教师我做了19年。
我是如何开始阅读的?
2019年7月,胡新颖老师带我认识李冲锋教授,我们也开始阅读,建立了阅读团队,我才跟着胡老师及阅读团队开始读书,我们的目标是三年读一百本书,为了实现这个阅读目标,我可以说是疯狂读书。从2019年7月开始到2020年12月,一年半的时间我读了整整50本书,是我前19年教学生涯的读书的50倍。于是,我变成了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
1.我的阅读的动力在哪儿
我认为:热爱阅读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本领恐慌的法宝。热爱阅读的理由可以简单而纯粹,修己与育人。
从修己角度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与作者展开无声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展开了反思、自省等过程,促进教师不断地向“理想的我”逼近,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育人角度看,在阅读时,会在认知层面理性思考,还会与自身实践发生勾连,寻找理论在实践上的落脚点和实践在理论上的支撑点,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和提升。
《论语》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陶行知先生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理应成为“终身阅读者”。
2.阅读的时间去哪儿了
有的教师说:“学校工作太重,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教师安排阅读时间,就不仅仅是被动地“挤”,而是主动地“排”,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上课、吃饭、睡觉一样,像呼吸一样自然,做到“越忙越要读书”。
欧阳修“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统筹安排和合理分配时间。我记得我下课在读书,回到家做着饭在听书,一有空闲就读书,特别是晚上更是我读书的好时光。从此,我几乎没有空闲,没有了双休日,没有了节假日。我把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了。
二、在成已与成人中找寻阅读方向
回顾这四年来读书经历,我觉得:教师根据修己与育人的双重价值选择阅读内容方向,包括基于自我涵养读生活之书,基于立德树人读教育之书、基于交流沟通读对话之书、基于培育新人读专业之书等四大阅读方向,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书单”。
1.基于自我涵养读生活之书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所以,教师要从人性的丰富和生活的完整的角度涵养自己,避免成为“干瘪的人”。
教师要读生活之书,才能做到陶行知所倡导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之书的范围非常广泛,饮食、运动、休闲、旅游、风俗等,教师阅读这类书,成为有情趣、懂生活的人,从而增强教学的生活气息和生活魅力。
2.基于立德树人读教育之书
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不但要读懂“人”,还要读懂“教育”。好的教育必须是合规律性的教育。教师要阅读教育原理类的书籍,如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帕尔默的《教学勇气》、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李政涛的《教育常识》等,遵循教育的规律,提升教育的理性,回归教育的本质。
3.基于交流沟通读对话之书
“教育即对话”,教育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对话是否畅通,在对话过程中可以增进理解、深化思想实现教育参与各方的生命联结。为提高对话能力,教师可以阅读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系列、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刘家访的《课堂管理的65条建议》等书籍。
4.基于培育新人读专业之书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和语文教学有关的学科专业书籍。
总之,教师在阅读中既成就自我,享受人生,又可以引领学生,铸就美好。好的教育是懂人的教育。期望所有的教师能做终身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