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打卡”风日益兴起,每日运动,每日单词,每日阅读等等,诸如此类。
然而,若是你留心观察,便会发现,绝大多数小伙伴常常是早早开始,却又早早结束,亦或是心急火燎的开始,却也会莫名奇妙的结束。
在我看来,此种情况多半是因为缺少正面反馈,或者也可以说缺少“奖赏”所致。试问,“若是一件事,没有‘奖赏’,你又怎么可能会去做呢?再进一步,即便你去做了,你又怎么可能会长期持续的做下去呢?”尤其是对于已然进入社会,已然忙碌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小伙伴来说,又怎么可能再抽出时间去做一件没有“奖赏”的事情呢?
回忆起来,儿时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认真的学习,可能是因为,我们会因此而得到老师或是父母的奖赏。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似乎,我们努力工作的缘由也大抵相同,即是说,我们会因此而得到老板或是客户的奖赏。也许,这好像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小伙伴从学校毕业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追求进步的原因了吧。
仔细想来,那些曾经的奖励要么是掷地有声,要么是令人羡慕,亦或是其它总归是可看可听可触摸的。可除此之外,比如,阅读一本书之后,试问,“你可以得到什么奖赏?”记忆几个单词后,“你可以获得什么奖赏?”写一篇文章之后,“你又可以获得什么奖赏呢?”
所以,好像关于我们进步的驱动力,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被师长们有意无意的扼杀了。但是,终有一天,当我们深入思考过后,便会如梦初醒——实则,这个世界上也肯定会有比上述可衡量可计算的奖赏,更为重要的奖赏。就像是,你可以把前者理解为硬奖赏(金钱、有形资产、荣誉证书……),把后者理解为软奖赏(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我想,我们本就应该冲破学校和企业的束缚,本就应该更新我们原有的认知系统,从而获得能真正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奖赏。
当然,由此带来的问题却也显而易见——在一开始,想要获得软奖赏的你,肯定会有诸多不适,肯定难以长期坚持,而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在查尔斯·都希格所著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借鉴神经科学和习惯形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新习惯的产生过程,“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关联起来,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例如,“如果你想每天早上起来跑步,你必须选择一个简单的暗示(比如吃早餐前系好运动鞋的鞋带或者把你的运动衣放在床边)和一个明确的奖励(作为一天之中的激励,可以通过记录你的里程来获得成就感,或者在跑步中产生大量的内啡肽)……只有你的大脑开始期待奖赏时,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时,你才会自觉地在每天早上穿上你的跑鞋。而暗示除了能够触发惯常行为外,还必须能触发人对即将到来的奖赏的渴求”。
我不知,是否有人有和我类似的经历,每天早上,我都会特别期待站到体重秤上,因为,我把体重秤上每日显示的且不断下降的数字,当做每日锻炼给予我的奖赏。除此之外,我会把我每日背诵和书写的且不断增加的英文文章,当做奖赏。我会把我每日阅读和写作的且不断积累的中文文章,当做奖赏。
每当我看到上述种种,或是数字,或是文章的积累,内心的成就感、满足感、充实感,便会悠然升起。又,由于我每天都会获得如此种种的感觉,所以,这也导致我对明天,对未来,对很久很久的未来的奖赏,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