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000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央视曾经有一位主持人,她曾经主持过《新闻1+1》、《24小时》等央视出名的节目。也是金话筒奖的获得者。
今天听到了她的一本书,也洞察了一位非常会养育孩子的母亲,她在《你好,小孩》书中提出了儿童善意养育的理论。这是她在多年中国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中寻找到的一个答案。
中国家庭教育在我的理解中算是新生的,如果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那之前的家庭教育是断崖式的,不同社会阶级和条件的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意识、出发点、方法等纬度上,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而不管怎样,那个时代的教育都会夹杂着封建王朝和战乱年代的动荡和局限。
而新中国成立后,五代人已经过来了,但是这五代人从很多纬度出发,都不是线性变化的,应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这几代人对孩子养育的问题上,也无疑是断层的,只不过这断层不再因为饥饿和战乱,而且因为发展。
正因为有了这样伟大时代的到来,几千年从未在华夏大地上出现过的课题,而今不仅出现了,而且越来越正式,越来越受到更广大的群众的关注和研究了,这就是虽然老生常谈,但是格外重要的儿童教育问题。不过,同样的道理,一边有研究透彻这个问题的热情和决心,一边又只能靠60后70后的言传身教,或者靠东拼西凑的各种妙招方法。这样的热情和决心,与空乏其身相较,自然产生的是,不那么成功,又那么烦躁的局面。
今日听见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可以找到些许答案了,万物寻根,所有的问题也都是因果,要摘这果,必先了解这因。
善意教养,是不是感觉很难?或者是还没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有一些例子,按照文章的表达,假如在公共场合,一个母亲带着2岁不到的宝宝,宝宝因为种种原因哭闹,那这时候会不会有人会指指点点?骂骂咧咧?道德绑架呢?如果有,那这就是没有表达出善意的意义。
没错,善意养育,这不仅是家长在家跟孩子的场景,也应该在公共交通工具中被反复提及,还包括孩子的学校和社会。而这一切的根源实质,说到底就是书中那句:“家长式管教转变为合作式养育”。
至于书中如何展开各种维度,树立打造儿童友好善意的环境,相信感兴趣的朋友会去读和研究的。也欢迎朋友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