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发表于1961年的怪诞小说,小说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荒诞手法,讲述了二战时期美国一个空军中队的故事,小说情节荒唐滑稽,人物性格反常怪诞,对战争和美国官僚权力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品,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
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
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
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02
谢司科普夫尉是个毫无人性的野心家。
战争的爆发使他欣喜若狂,视之为升迁的良机,而且他只负责操练队伍,毫无性命之忧。
为了一鸣惊人,他绞尽脑汁,夜不能寐,用巧克力糖、用塑料棋、用活模型--老婆进行演练。
他设想把一列十二名士兵钉在一根木条上,在在每人腰部插入镍合金旋转轴承;还设想把镍合金的钉敲进每个士兵的股骨,再用铜丝把手腕与钉连接起来。
后来因时间不允许,军需处也没有这么多的轴承和钉,外科医生也不愿合作而作罢。
他并没有因此灰心,继续刻苦钻研,终于创造性地发明了不摆手行进法,名声鹊起,被誉为“军事天才”,从此青云直上,官至将军。
03
年仅27岁的下级军官迈洛不过是名伙食管理员,却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
迈洛创建了“‘辛迪加'人人有份”的口号。
因交战国德国也是股东,所以迈洛为了拉货也可以指挥德军轰炸机降落在美军机场上。
当美军要扣押敌机时,迈洛义正辞严地训斥道:“请问从哪天起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要没收公民财产,你们怎么能自己没收自己的财产呢!”给官兵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迈洛为了金钱,丧尽天良。
他投机倒把,低价买入食品,高价卖给食堂;他买棉花亏本后,竟给飞行员吃“巧克力棉花糖”,巧克力裹着的真正的棉花;他私自取出伤员救护包中止痛的吗啡,在黑市上卖大价钱;他权力非凡,承包“军事战斗工程”:先与美军鉴定轰炸德军设施的合同,提取轰炸费,转过来又与德军鉴定保护设施的合同,同样收取防务费,还申明,每失落一架美军飞机,要另加一千美元的回扣。
就是这样他依然觉得进钱太慢,为了巨额利润,他亲自指挥美军轰炸机炸毁了美军的机场,只保存了跑道和食堂,因为他们完成任务后还要降落、进餐。
迈洛从巨额佣金中抽出极少部分,赔偿了生命财产损失后,又成为无罪的、给"辛迪加"创收的英雄。
迈洛不但在军界很吃香,长官对他言听计从,而且在地方上也被视为神灵。
鉴于他搞活了经济,被封为市长、王储、哈里发、教长、酋长,在非洲丛林深处还有他巨大的雕像。
在迈洛的心中只有金钱和利润,根本就没有祖国的概念。
04
主人公约翰尤萨林上尉是美国陆军第27航空队B-25轰炸机上的一名领航员兼投弹手,他渴望保住自己的性命。
根据司令部规定,完成25次战斗飞行的人就有权申请回国,但必须得到长官批准。
当尤萨林完成32次任务时,队长卡思卡特上校已经把指标提高到40次了。
等他飞完44次,上校又改成50次。
当他飞完51次,满以为马上就能回国了,定额又提高到60次。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即使上校违反了司令部的规定,在他飞完规定次数后还叫他飞,那他也得去,否则他就犯下违抗命令的罪行。
所以无论他飞满多少次,上校总可以继续增加定额,而他却不得违抗命令。
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官兵们的精神已近乎崩溃,可谁也不可能停飞。
于是他逃进医院装病,军医说他是“在白费时间”,他“当场就决定发起疯来”,因为根据条例,精神失常的人是不准上天飞行的,但只能由他本人提出申请。
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的危险时却担心自身安全,就证明他神智清醒。
于是就产生了如下逻辑:如果你疯了,只要你申请就允许你停飞。可你一旦提出申请,就证明你不是疯子,还得接着飞。
最后,尤萨林终于明白:“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05
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
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
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
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
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只能让卡思卡特、谢司科普夫之流飞黄腾达,迈洛之流名利双收。
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
但愿这个世界少一些“第二十二条军规”。
(文: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