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从两个反面的例子说明,人生来就需要沟通,沟通就如同水和空气一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没有沟通,人甚至会死亡。
沟通的必要性,除了心理层面,还可以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沟通还可以满足我们的认同需求和社交需求。而且,沟通也是帮助我们达到“工具性目标”的最好的办法,即“让他人依照我们期望的去做”。
沟通模式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传递信息的单向模式,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双方都是“沟通者”,几乎同时在传送和接受信息。因为沟通并非仅仅指说话这件事情,人们表现出的非口语的线索也传递了信息,比如表情、手势、姿势、声调等。
品质性的定义主张,沟通只有在一方将另一方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且无视沟通发生的场合和人数时才叫做人际沟通。而人际沟通的反面便是非个人化的沟通。拥有个人化和非个人化的沟通关系都是必要的,而大多数的沟通关系同时具有这两个部分。
无论是个人化还是非个人化,内容向度还是关系向度,都遵循着书中提到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基本原则:沟通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的;人绝对不可能不沟通,沟通行为本身也无法被逆转、无法被复制的。
同时,我们在沟通时还要注意几点容易陷入的困境:很多时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义是被人主动构建出来的;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沟通过头也会造成问题;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沟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后,沟通并非天生的技能,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沟通能力代表着一个人通过沟通,在某种程度达成个人的目标,并且理想上能维持或者增进关系的能力。沟通高手不仅拥有各式各样的沟通行为反应可以选择,还懂得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合宜、纯熟的行为,他们能够依靠同理心理解别人的观点,也懂得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另外,在跨文化沟通时,需要具备合适的动机、对模糊性的忍受、开放的心胸和知识技巧,你才能沟通无碍。
这需要一个过程,在了解了一些理论后,你会进入“觉醒期”,认识到还有这么多好的沟通方法。之后你将进入“笨拙期”,不断尝试着去使用这些方法,但有时效果不好,有时略显尴尬。而一旦技术磨练成熟,你就进入了“熟练期”,与人沟通的时候心里能快速分辨出一些应该使用的技巧并熟练地运用从而达到效果。最后,你将步入“整合期”,达到融会贯通,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在沟通的过程中,知道“我是谁”是最基本的。我们对自身的感觉和认识都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概念是由一些对我们比较重要的人所给出的反映评价构造出来的,我们把这些人称为“重要他人”。自我概念也可以从自己与社会或团体中其他人的比较中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重要他人的影响也会慢慢减弱。
自我概念是主观多元的,存在被扭曲的风险。得知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是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渠道。自我概念会随着时间逐步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一种被称为“认知保守主义”的思维惯性会驱使我们去寻找支持我们自我概念的人,让我们很少能学着认识“真实”的自己,反而会不断增强我们熟悉的自我概念。
很多时候,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预期会影响行动的成败。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特别有信心,就会坚定地去执行,克服各种困难,最后很难的事情也会成真。这就是“自我应验预言”的力量。从持有某种期待,到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从而使得期待如实发生,最终强化了起初的期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而“自我应验预言”的来源,又分为自我强加的预言和别人强加的预言。我们在沟通过程中,有时通过强加预言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或别人的自我概念,从而达到目的。
凭借认同管理的方法,我们能够创造我们想要的自我,并随时切换。正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我们每天都在扮演着许多完全不一样的角色,来建立多元认同。
如何管理认同呢?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取决于你所选择的沟通方式。面对面沟通时,沟通者通过管理他们的举止、外貌和配备来创造一种现实认同,以便在与别人互动时给对方提供一个定位。
在特定场合面对特定的对象,选择其中某一个面貌示人并不代表这个人不诚实,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在任何关系中都做到完全的自我袒露。适时地表现适当的形象,随着不同的情景和文化转换合宜的沟通方式和风格,是成功沟通的基本前提。
思考与实践: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际沟通入门和沟通与认同两章,相信大家对沟通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你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怎么样?是否具备成为沟通高手的潜质?你可以怎样运用今天谈到的沟通知识呢?请记录,并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