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们跟着朱老师学习了《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我一直认为,在育儿和养生方面,朱老师是专家。
《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我在去年就买回家了,看了上面的日期:2023年2月15日,整一年,可书签还停留在65页,就这65页的内容我也忘了个一干二净。
朱老师把这本书里的精华给我们做了精彩解读,自我对照之下,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焦虑的母亲:孩子磨蹭我焦虑,孩子丢东忘西我焦虑,孩子长胖我焦虑,孩子宅家不出门我焦虑,孩子不爱喝水我焦虑,孩子偏科我焦虑,孩子迷恋编程我焦虑,孩子玩蛋仔我焦虑……总之,我突然感觉自己完全被焦虑的情绪绑架了。我问自己:为什么处处焦虑?答:担心孩子的未来!
这就是朱老师提到的,孩子们关注的是当下、是现在、是眼前,而我们考虑的是以后、是未来,这也是我们和孩子矛盾冲突的根源之一。朱老师分享了书中的一首小诗,我也要用它来时刻提醒自己!
天赐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与你对着干,
从而你可以学习如何放手;
他不听话,从而你可以学会聆听;
他有拖延症,
从而你可以学会欣赏静止时的美;
他老忘事,
从而你可以学习摆脱对于事物的依恋;
他过度敏感,
从而你可以学会理智;
他总是心不在焉,
从而你可以学会专注;
他敢于反抗,
从而你可以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他感到害怕,
从而你可以学会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使你学会,
这一切不是关于孩子,
而是关于你自己。
是啊,孩子的到来就是为了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养育子女向来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许多父母教养问题上感到迷茫和焦虑,甚至崩溃,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九个新的教养技巧,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1.从期望到投入
期望,关注的是未来;投入,关注的是现在。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相信很多家长也有着同样的烦恼:为什么我都是为孩子好,他就是不领情呢?我们以为自己为孩子的美好未来付出了很多,我们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线去走,我们期待孩子成为我们想象出来的样子,一旦孩子稍有反抗,我们就开始批评和训斥,甚至声泪俱下加以指责。我们这种想要控制孩子人生的做法是需要立马停止,并做出改变,否则,只会恶化我们的亲子关系。
当我们从期望转向全身心地投入当下时,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也学会了全力以赴地投入当下,而不是在我们为他设置的期望里不知所措。
2.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
无心的反应,也就是我们被激怒时的本能反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怒气的发泄。我的情绪控制就非常差,比如,只要看到大宝在电脑前坐着,我就莫名升起一团怒火:“你又在玩电脑,再玩我就把电脑给你砸了,马上停止。”大宝有时候也会生气地冲我喊:“我才刚坐到这儿,刚才我看书的时候你怎么没看见?”现在,大宝的脾气总是一点就着,我想肯定与我的情绪不稳定有很大的关系。朱老师说,他在进儿子房间时总会先想好怎么说,再也没有和儿子发生过冲突。以后,我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真诚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发泄情绪。当孩子看到我们是发自内心时,他们就会放下防卫,和我们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3.从混乱到平静
当我们的情绪陷入混乱,没办法进行真正的沟通时,我们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静默——给自己五分钟时间,不要说话。这五分钟是给我们留出空间来,想出最明智的行动,因为只有当我们从事件中抽身出来一会儿,让自己冷静下来,智慧才会浮现上来。
4.从有角色到无角色
“除去名字、角色、宗教或身份之外,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尤其是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困在自己的角色里无法自拔,甚至可以说迷恋自己的角色,一旦孩子长大成人不再需要我们,我们便会感到失落和难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而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忘掉自己的角色,放下父母的身份,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来控制孩子,这样才能看清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
5.从情绪到感受
说实话,对于情绪和感受,我是有点傻傻分不清的。书上说,当我们不能好好处理我们的感受时,我们的情绪就会爆发。当我们觉得难受,情绪就会指使我们有所行动。真正的感受,只能通过我们内心深处的安静去体会。
比如:我感觉很累想要休息时,孩子却没有按照我的意愿上床睡觉,这时候我往往就会跟孩子发脾气,这就是在发泄情绪。如果我换种平静的语气说:“我忙一天了,现在很累,我再也打不起精神了,我需要休息。你能帮个忙吗?你也需要休息。”这就是表达我们的感受。当我们从内心出发,孩子们就更可能理解我们。
6.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
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我做得并不好。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干涉儿子的行为,我总希望儿子按照我的意思来做事,所以我才总觉得儿子叛逆。希望自己以后能更多地给予儿子尊重,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的成长。
我们之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享受不到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觉,是因为我们没有与他们的原本样子沟通,去欣赏他们丰富的内心,而是把自己的内心状态投射到他们身上。
7.从评判到共情
共情,是一种能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这要求我们首先接受我们的孩子、伴侣或朋友有某种特定的感受。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
许多情况下,我们经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批判孩子。比如说,孩子在公共场合表现不佳,成绩不好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说:“你真让我丢人。”“你太让我失望了。”孩子的内心家长并没有去关注,而只在乎自己的期望,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并告诉他们,无需为之感觉羞耻。
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
8.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
孩子出现的所有纪律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缺乏纪律。
家长自己在玩手机,却呵斥孩子不准玩手机;家长自己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却要求孩子整理规矩;家长自己满嘴脏话,却要求孩子不准骂人……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家长给孩子定下某些规矩时,自己也要一以贯之地践行!
9.从战场到谈判桌
家庭里的所有战争,大都源于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态。如果家长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独立自主的个体来对待,能够平等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权利,家庭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正如梁老师所说:读这本书就像照镜子,需要经常的照一照!
感谢朱老师的精彩分享,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