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初是在樊登读书上听到的。听了一小半,就被深深的吸引。书的教育理念,极具颠覆性。果断买来纸质书,用心品读。
今天终于读完了。读的过程有点艰辛,不少地方涉及到心理学知识,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
合上书,回顾书中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
本书的主题就是要家长觉醒,认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
觉醒的家庭,家长自在,孩子也自在。家长不会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尊严而控制孩子。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道德绑架孩子。而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理解和倾听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每个人都努力地做好自己即可。
我们为孩子所能够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并且接纳他的现状和未来,这就是一个觉醒的家庭所应该有的样子。
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觉醒的。重要的是成人自己内心的觉醒,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觉醒的教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游戏规则: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必心中一定有一个答案。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好像合情合理,但它燃起了家长们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的欲望,想把孩子变成他们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产品。”
“每个孩子都本自具足,是我们大人被不安和恐惧裹挟着,为过去懊悔,对未来焦虑,一心想把孩子养育成自己期望的样子,而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我始终认为,成为真实自我的人,必定会对社会产生价值。换句话说,只要她真诚地对待自己,我一点也不在意她选择哪种职业或她的生活方式如何。”
二.孩子是父母的唤醒者。
传统的家庭教育常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本书却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唤醒父母。
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孩子的一些行为常会引发我们激烈的情绪反应。我们总想找到好的方来改变修正孩子的行为,而这本书却认为父母情绪的根源是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未曾解决的情绪问题。
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痛,会导致我们内心对一些事情过度敏感,外界的一些刺激(包括孩子的行为)就很容易点燃我们。
成为觉醒家长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内心的不健全,挖掘我们情绪存在的根源。
因为深爱孩子,关心越多,担惊受怕就越多,所以孩子是唤醒我们恐惧的催化剂。这些恐惧常包括:
童年不被爱的恐惧;
对冲突的恐惧;
对投入的恐惧;
对独立自主的恐惧;
觉得自己没用的恐惧;
对于失去控制权的恐惧。
这些伤痛,平时深埋内心,我们根本看不见。孩子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每次的暴躁,每次的情绪不稳定,都需要我们去看见和自我觉察,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成长。是孩子唤醒了我们。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也在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在犯错中去成长。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
三.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总说爱孩子,给孩子充足的物质保障,在生活中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但这并非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
我被看见了吗?
我有价值吗?
我重要吗?
这也是我们作为成人所追求的。可有多少父母关注孩子的这三个方面?
当孩子觉得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儿而受到重视时,他们便能感觉充满力量,这种力量会转变成他们对所关注事情的真正热情。
爱孩子,就要给他们真正想要的爱。爱孩子,就要让孩子真正感受的到。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付出的爱不叫爱,落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特别喜欢书中的这首诗《天赐》。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与你对着干,
从而你可以学习如何放手;
他不听话,
从而你可以学会聆听;
他有拖延症,
从而你可以学会欣赏静止时的美;
他老忘事,
从而你可以学习摆脱对于事物的依恋;
他过度敏感,
从而你可以学会理智;
他总是心不在焉,
从而你可以学会专注;
他敢于反抗,
从而你可以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他感到害怕,
从而你可以学会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使你学会,
这一切不是关于孩子,
而是关于你自己。
觉醒式教养并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像练肌肉一样经常锻炼的。书中也给出了30条提升觉悟的日常提示。
书读完了,每日践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