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梁小凉。
今天阅读《了不起的我》里面的一个思维模型——创造性思维,给我启发。
这本书是陈海贤老师,根据在得到的课程整理成册,出版的一本书。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行动的内驱力从哪里来?
【行动的意义】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3个条件:
1. 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
2. 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
3. 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如果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流动;
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
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很快就会枯竭。
其实,人的思维发展也是如此。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
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行动的前提是要有目标和方法,但是改变虽然是必然的,改变却很痛苦,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三分钟热度,改变很难持久。
你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第一天能量满满,一天读了一本书,可是第二天就倦怠了,只看了几眼,第三天因为忙其它事情就忘了,然后就再也没有想起来过。等再想起来时,已经过了好久了。
夏天来了,你想要减肥,觉得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胖下去,第一天兴致勃勃去跑了5公里,第二天太累了腿疼就没去。第三天好容易下定决心去跑步,又下雨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也许你也经历过这样的循环: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等着下一次再打满鸡血。这样的循环多了,就算有了动力,我们也会怀疑,改变是否可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持续行动的力量呢?
【创造性思维】
有些人可能会说,改变难以持续,是因为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深刻,就会拼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好让自己行动起来。
这样确实会有效,但是过段时间自己懈怠了,就会重新赋予行动意义,就会不断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让自己焦虑,然后去行动。
在不断强化的问题面前,产生行动,问题依旧存在,改变就会变得无足轻重,等于做了无用功。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了,为了完成梦想,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
你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这个目标应该是一和具体的能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家想写一本书。
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造性的结构。
【创造性思维VS解决问题思维】
这样我们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目标,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
第二个是障碍,是我所面临的现实。
比如我想开一家店,这个就是我的目标,但是我没有钱,这就是我面临的现实。
创造性思维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而是正视现实。
我现在有一个目标,现实是没钱,那我行动的阻碍就在于此,那我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先去挣钱或者借钱。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先看到现实,我连钱都没有,还去开什么店!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总结一下,我们要想获得持续的行动,就需要有一个明确要创造出来的目标。有了目标,也看清了现实,我们的行动就是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千万记得这个顺序不能反哦,你不能根据目前的现状来倒退我应该有怎样的目标。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获得行动的动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