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是你童年记忆中温馨的一部分:你不慎撞在桌角上,痛楚使你放声大哭,母亲心疼地抱起你,随手拍一下桌面,说:“别哭别哭,妈妈已打还它了。”无可否认,你当时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安慰。你幼小的心灵里就觉得,给你无辜疼痛的人或物,都应受到对等的惩罚。
这就是复仇的基本原理:痛楚需要对称。
远古的复仇者为了追求这种对称,复仇的方式还要取决于复仇者的身份。如果对方杀死了你的兄弟,你也应杀死凶手的兄弟,让他尝到同样的丧痛。这种道义上的公正性,以后才逐渐被法律所剥夺。
复仇的本质是一种私刑。“公刑”愈强大,反而衬托出复仇这种奇异的对称美学。而民间对快意恩仇的赞美从来没有停止过,那是弱者对强权的一种震慑。
伍子胥就是坚决追求这种对称的人,楚平王杀了他全家人的性命,他就发出了剿灭楚国的誓言。因为当时的国,就是王侯的家。
伍子胥天生异禀,生有板肋,即是两肋生结在一起,像两块板一样。相书上说,这种异相之人,必会带来大的灾祸。伍家本是楚国世袭的贵族,所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才会卷入太子废立的政治旋涡里,成了牺牲品。楚平王听左右说,要杀伍奢,一定要诱杀他两个有本领的儿子,不然后患无穷。楚平王就让狱里的伍奢写信召二子回都城,伍奢说:“我的大儿子慈孝,召之即来,二儿子子胥阴沉善思,遇冤能忍,你们就等着他给楚国带来灾祸吧。”
一切如伍奢所料,伍子胥只身逃出楚国。在逃亡路上,伍子胥剿灭祖国的复仇誓言受到了朋友包申胥的指责,当然也有一些复仇道义的支持者。伍子胥在边境就曾被一个渔父所救,当时渔父将伍子胥渡进芦花丛中,躲过了追兵。正是芦花胜雪的时节,两人在船上默然相对,良久,渔父说:“去罢!”伍子胥解下宝剑来做报答,渔父晒笑,“如果我把你献出去,就官禄双收了,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吗?”伍子胥又问渔父的姓名,渔父又笑,“你本是楚贼,我救了你之后,同为楚贼,两贼相遇,又何必问姓名呢?”伍子胥本性阴沉,上岸后兀自不放心,“请丈人千万不要向他人泄露我的行踪。”那渔父只是挥手遣他快走,待伍子胥走出几十步后再回首,漫天芦花,渔父已覆船自沉了。
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除了帮吴王阖闾篡位,策划两次刺杀事件外,还发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孙武。他和孙武联手,最终攻陷了楚国的都城,这是整个春秋史上,千里进军攻占敌都的唯一战例。这时距伍子胥立誓之年已有十八载了,楚平王已死去多年,儿子楚昭王也逃到了国外。伍子胥最后将楚平王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解恨。这种有点丧心病狂的举动,使伍子胥成为一种道义的典范,也成为另一种道义的罪人。
伍子胥老的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他遇见了一个更伟大的复仇者——越王勾践。当时他第一眼看到这位阴沉的落难王者后,就深知他们是同一类人。他力劝吴王夫差杀掉这个俘虏,因为他明白,一个复仇者心灵的黑暗部分,潜藏着多大的毁灭力量。而他的一生,只是这条黑暗锁链中的一环。
勾践的确伟大,他活着回到越国后,与时间做着抗争。他每天用肉体和舌尖温习着苦楚,就是防止时间消磨了他心中的仇恨。
伍子胥最终死在历史上最美丽的女子——西施手里,这位传奇的间谍只眉头一颦,就让吴王夫差处斩了伍子胥。
伍子胥死前提出了一个请求,说:“把我头悬在城门上吧,我将看见勾践复仇的大军冲进来。”相信伍子胥说这番话的时候,心里平静而苦涩,他因复仇在历史中得到不朽,而最后又成为另一个复仇事迹里的牺牲品。他遥遥看见了宿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