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朱永新教授说过,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喜欢读书,虽读书不算很多,读书却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除了语文和数学课本外,那时的我们几乎没有别的可读之物,即便是稍微富裕的家庭,有能力购买却也很难买到。我和其他爱读书的孩子一样,有两样可读之书,一样是小画书,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绘本吧!记得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经常出没于小画书的“二手交易市场”。说是二手,其实也不知道是几手了,有的小画书从这家传到那家,一家一家的也不知道传了多少家。每次买回一本“新”画书,我总是视如珍宝,如饥似渴,像是美美地享受一顿“大餐”,现在想来那种感觉真好!大概是在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家有了一台收音机,那时我们都叫它“洋戏匣子”。从此,听评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科目,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刘兰芳的《杨家将》,单田芳的《大明英烈》等诸多经典,成了我的另一样可“读”之书。每当放学的钟声一响,我们几个“小书迷”就迫不及待冲出教室,撒腿就往家跑。小小的画书和方方正正的“洋戏匣子”里像是隐藏着磁性十足的磁铁,牢牢地把我吸住。在五年的小学生涯里,对于我来说,那便是我儿时的广阔天地,精忠爱国的岳飞,义薄云天的秦琼,忠义勇武的关云长,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他们给我留下了深深地挥之不去的记忆。

1986年,我考入乡中学读书。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祖国大地,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裕。即便如此,我们可以读到的最多不过是《小学生作文选》。虽然并不多见,却也有一些,至于文学类的名著少之又少。三年的初中生活,我只记得读过一本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书中的字字句句犹如一股股甘甜而又清冽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书中的故事感人至深,一波三折,我的思绪也随之起伏不定,时而汹涌澎湃,仿佛自己就是一位金戈铁马的将军正在驰骋疆场,时而平静如镜,掩卷沉思……很清楚地记得,作者在卷首语中的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让我懵懵懂懂地开始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三年的初中生活匆匆而逝,1990年,中专落选的我迈进了高中的大门。之前,我写过一篇《谈读书》,其中就提到过我在高中阶段读书的经历:  总记得读高中时,我们几个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读“课外书”上。现在的一些语文专家积极倡导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事实上,迫于升学压力我们的教学只有课“内”,哪里有课“外”!我们那时算是比较自由吧!我们几个变着法的和老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上课读,下课读,晚自习以后还要读,不分昼夜,不分轻重缓急,我们只有课“外”,哪里有课“内”!记得有一位同学借来一本书,约好了第二天早上必须归还。没办法,只有秉烛夜读,一晚上他用掉好几支蜡烛。那时候点蜡烛也算高消费,恐怕只有读书才能让他狠下心来“奢侈”一回。我也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现在的“眼镜”其实就是那时挑灯夜读留下的记忆。  现在想来,那时真得是童心未泯。把教科书以外的书叫做“课外书”固然不对,但总之不能顾此失彼。上课时老师讲得不只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如此说来,课内是引领,课外是延伸。课外读书是对课内学习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便是“营养”不良。我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一些“无用”的课外书,只记得一开始读小画书,后来读一些作文选,再后来开始读一些大部头的“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高中时,读金庸武侠系列,读《红楼》《三国》,可谓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我高中时读的第一本书是《红楼梦》,是我的一位同学借来的。我们俩一起寄住在学校附近村里的一所闲置的农房里。晚自习后便是我们读书的黄金时间。我也不知道那时会有那么大的劲头,竟然读起了《红楼梦》。也就从那时起我就成了铁杆的“红迷”,我觉得《红楼梦》应该是伴随我一生的。随后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省吃俭用凑足了“银票”,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和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跑到无棣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新版的《红楼梦》。我的高中阶段该读的书没有读好,“没用”的书倒是读了不少。我喜欢文学,更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也就在读高中期间,我读过不少的古诗词,认识了不少的诗词名家,屈原、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在诗词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忠肝义胆的英雄豪气和为国为民的的家国情怀,也从中体会到他们壮志难酬的无奈。  就是在高中读书的时候,我养成一个逢集便到书摊看书的习惯,30年来积习难改。那时我认识了一位卖书的摊主,据说是一位高中生,挺有才气的一个年轻人。有一次,他用钢笔手写了一则“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上联,说是要征集下联,以“联”会友 。那时候我正痴迷古典诗词,见到对联就特别兴奋;一集五天的时间,食不甘味,冥思苦想,得一下联:志宏抒情诗情抒宏志。那时曾有笔名“志宏”。现在想来,有点好笑,年轻气盛,不知平仄对仗,更不知天高地厚!高中三年,我虽然读书不少,却是笔墨倒置,该读的书没有读好,不该读的书倒是读了不少。即便是高考的那三天,我始终按奈不住,忙里偷闲,一个人悄悄地溜到县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射雕英雄传》。  大一那年为了读书方便,我竟然在校园里做起了书摊生意,自己搞了一批图书,一租二卖三看,钱没赚到多少,倒是过足了读书瘾。一开始每逢周末就会到宿舍附近摆摊,时间久了还真有不少“客户”到我宿舍借书买书。大学两年的时间,我读过一些名家名作,像王实甫的《西厢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和《透明的红萝卜》,莫泊桑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精选》,还有现当代不少文学作品。可以说,这两年的时间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两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转眼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蓦然回首,陈年往事皆付于笑谈之中,慢慢地沉淀成美好的回忆!95年大学毕业,我随之由一名学生变成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有一个大孩子摇身一变,变成了“成年人”—孩子的老师。身份地位的突变,使得我也变得忙碌起来。上班时间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后还有同事、同学以及亲朋好友间的迎来送往,好像是慢慢地“成长”起来,每天忙着做了一些该做或者是必须做的事,读书的时间几乎是被挤掉了!现在想来,追悔莫及。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工作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我读书很少,面目何止是可憎!近几年,我只是读过几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有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收获很大。2017年11月份,我在学校发起教师读书活动,几位志同道合的书友约定一起读书。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读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56号教室的奇迹》、《精神的雕塑》、《孔子传》、《我的阅读观》,《西游记》、《平凡的世界》,现在正在读张文质老师主编的《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我们几个人一边读书,一边写心得谈感受,定期交流。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写过不少的文字,虽然很稚嫩,但我感觉到这一年的读读写写让我收获很大,有意无意地改变了以前的很多做法。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现在想来,我的阅读的确是影响了我的精神成长,读书让我对人生,对生活,对教育有了自己更多地认识和思考。有一位朋友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改变社会,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我想,作为教师应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美国人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特别提醒:“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这个人应该是谁?作为孩子的老师,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引领孩子爱上读书的责任和义务。寒假已至,年前年后事务繁杂,我却不敢懈怠,自己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忙里偷闲吧!陈琴老师说:“我相信,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读书是为了给我的学生做好榜样。”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我的学生的榜样,但愿他们与我能够一起在读书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F��c���I��,>&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令我尊敬的教师前辈们写的“我的阅读史”,比如王开东老师、蔡朝阳老师,闫学老师等。他们都有很长很长...
    海边守望者阅读 473评论 2 3
  • 我的阅读史 在静谧的夜晚,在教室的晚自习课堂中,自己努力在回忆那些曾在生命里走过的书籍。童年时,家境尚可,家中藏书...
    辋川别墅阅读 456评论 0 3
  • 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我读过的很多文章书籍都忘记了内容,这让我曾怀疑过阅读的意义,但...
    长风逐浪阅读 732评论 0 0
  •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叫“佛系”,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 什么叫佛系?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
    A超级口香糖阅读 385评论 1 0
  • 有魔法的香气 ——— 针叶树 我们将植物比喻为成长中的孩子: 从菌类植物、藻类、地衣到苔藓,就像婴儿、学步儿,...
    YAya4313阅读 1,15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