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我读过的很多文章书籍都忘记了内容,这让我曾怀疑过阅读的意义,但后来读到这样的话我释然了:你读过的书就像你吃下的饭,虽然你已不记得吃了什么,但吃下的饭会化为你骨头和血肉的一部分,它让你成为现在的你。我感谢自己读过的书,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我出生成长在农村,父母也都是只读了几天书的农民,庆幸的是姥姥是基督教信徒,经常给我讲圣经上的故事,教我唱圣经里的诗歌。(这大概是我最早的阅读启蒙,为此,我永远怀念我的姥姥)。到上了小学开始认字后,我便不满足于听了,我开始自己读书,读圣经上那些姥姥讲过的和没讲过的故事,背诵那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在那时贫乏的环境中,我阅读过所有有机会看到的写有故事和儿歌的书。我几乎背会过五年级前所有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那时的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本《现代汉浯大辞典》。那个时候特流行小人书,我现在还记得那本我花两毛钱买的《王子复仇记》上的插图。小学时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两册学校发的自读课本《小雨沙沙》和《冬姑娘的礼物》,里面的故事和儿歌,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些内容。那时还有一本开启了我强烈的阅读愿望的书,叫做《三百六十五个夜》。我只见到过这本书不多几次,大多时候是听邻居家比我大三岁的姐姐讲这本书里的故事。我那时对这本《三百六十五个夜》故事书的渴慕,绝不亚于儿时的鲁迅心心念念渴望拥有一套有画的《山海经》。甚至因此选定了理想:长大后去图书馆做一名图书管理员。
上初中后,学校仍然在农村,只不过村子稍大一些。学校只有课本,课外书十分贫乏,学校提供的唯一的课外读物是每期的《中学生导报》。记忆中只留下邻居姐姐送我的几本四年制初中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对其中《我在北极光下》还留有印象)。其间还读了向同学借来的《西游记》原著。中考完的暑假,我读了对我的思想影响巨大的书——《平凡的世界》。那个假期,我差点因中考时发生的事故和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所以,在孤独和苦闷中,我把《平凡的世界》前前后后读了五遍,每一次读我都会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当我遭遇挫折和磨难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孙少平给妹妹孙兰香信中的一句话:苦难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尽管经历波折,我仍如愿上了市里师范学校。在这里,我不得不吐槽我们老师范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只开着两个借书的小窗口,你想借的书多数没有,你能借到的是摆在窗台上的别的同学刚还回来的书。这完全不能满足我强烈的读书渴望,又没有余钱买书。所以,我在读师范期间没有读很多书,现在还有印象的只有《红楼梦》(很喜欢,为了读懂,读了很多遍,还读了很多研究红学的文章和书籍),清代的神话小说《镜花缘》,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路遥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化古旅》,钱钟书的《围城》,杨绛译的《堂·吉诃德》,还有《鲁滨逊漂流记》,《简爱》,《傲慢与偏见》,《少年维特之烦恼》,《约翰·克里斯朵夫》,《牛氓》,被拍成电影《乱世佳人》的《飘》,写美国黑人历史的《根》,司汤达的《红与黑》,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琼瑶的《烟雨濛濛》,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三重门》,陈忠实的《白鹿原》,海岩《玉观音》,都梁的《血色浪漫》,阿城《尘埃落定》。读过春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没读懂,是硬着头皮读完的。那时候非常喜欢汪国真的诗,买了一本《汪国真诗集》,虽然已被翻的书页破旧,但到现在都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被学生当作喜欢的书借来借去。当然还读过当时流行的期刊和杂志,如《故事汇》《读者》《少男少女》,等等。
毕业后,因招考成绩优秀,被分配进入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因为有了自由支配的收入这时才开启了我的自由阅读之路。所读的书有专业书籍,也有文学作品。有自己买的,也有学校收藏的。专业书籍最早读的是“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和《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之后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好学生,好学法》、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闫玉双、李奕主编的《反思教育习惯》,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毛荣富老师著的《漫步教坛》,袁卫星老师的《听袁卫星老师上课》。后到市里学习,亲听了王君老师的课,很是钦佩,买了她的《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和《听王君讲经典名篇》(上下两本)。从喜马拉雅听书软件中了解到了史金霞老师,并读了她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以及她在博客中推荐的《读书是教师一辈子的修行》,这些专业书籍开卷有益,均使我受益非浅。至于其它书籍,也杂七杂八读了不少。
由于儿童与少年时期对图书求之而不得,在工作后我才弥补了这一遗憾。《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绿山墙的安妮》,《安妮日记》,《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爱的教育》,《童年》,《昆虫记》,《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曹文轩的《草房子》,沈石溪的《狼王梦》《红飘带》,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等等,凡是我所能接触到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品,我都读过,有的还不止一遍。
在上大学时没机会读的书,在这时都补上了: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沈从文,朱自清,曹禺,叶圣陶,郭沫若,林语堂,朱光潜,冯骥才,汪曾祺,王蒙,贾平凹,余华,莫言,毕飞宇,刘心武,周国平,林清玄,刘墉,汪国真,冰心,丁玲,张爱玲,张洁,铁凝,池莉,毕淑敏,等这些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一些作品,都有涉猎。外国文学中我读了《昆虫记》,《复活》,《死魂灵》,《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高老头》,《老人与海》《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基瞥山伯爵》,《莎士比亚戏剧集》,《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欧也妮葛朗台》,《十日谈》,《德伯家的苔丝》,《红字》,《苏菲的世界》,《海底两万里》,《源氏物语》等小说和戏剧作品,有的细读过,有的则是如囫囵吞枣般阅读的,所以有的书内容记比较深刻,有的则记不清其中的具体内容了。
结婚之后,在老公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电影,对于好看的电影和电视剧,我喜欢找原著来对比着读,有的原著比影视学剧好看(如《教父》,《肖生克的救赎》,《忽然七日》(电影叫《笑对祭日》),有的原著不如影视剧好看(如《甄嬛传》,《暮光之城》)。有的同样精彩(如《哈利·波特》《追风筝的人》《潜伏》等等)。
老公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经常让我这个语文老师汗颜。《三毛全集》以及一套五十多本英汉对译的“书虫”系列缩写版外国名著是他的藏书中我最喜欢读的。在他的推荐下,我还读了《卡耐基全集》,《人性的弱点》,美国极简主义者乔舒亚·贝克尔的《极简》(又名《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托尼·布赞的《思维导读》,钟道隆的《逆向学习法》,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等,这些书对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再后来有了孩子,便读了更多关于育儿的书籍,其中我觉得对我帮助特别大的书有:对喂养孩子有指导意义的北京儿科专家郑玉巧的系列书籍《郑玉巧育儿经·婴儿卷》《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郑玉巧给孩子看病》,对教育孩子帮助很大的有孙瑞敏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国外育儿译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
后来买了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就更方便了。读了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巨星的陨落》《万历十五年》。再后来就是用手机阅读了:浏览新闻,关注的公众号推荐文,京东畅读书目中的书籍,微信读书里朋友的推荐书籍等。《大老振读经典》和《新史记》就是在公众号中淘到的有意思的好书。
如听读也算一种阅读,那么小时候和爷爷听收音机里的评书也算吧:《白眉大侠》《童林传》《水浒传》《小八义》《隋唐演义》等评书开启了我的听读之旅,现在经常没空读书,或读不进去不好理解的书,我再次选择了听书,喜马拉雅APP,得道APP,是我经常用来听书的软件。
现在,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我用来读书听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读书仍是我释放压力最喜欢的方法。每天工作结束后,孩子们入睡后,忙里偷闲读一会儿书,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天还算没有虚度。只要我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我就会一直读下去,听下去,因为生命不息,进步就不该停止,而阅读促使我进步,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