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国学爱好者宝妈一起学《诗经》,以前看到里面那些生僻字就把书丢在一边,对《诗经》的印象也仅停留在“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的层次。现在才发现其中婚丧嫁娶,宴请游玩,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卫风·硕人》描写了一个美人庄姜嫁到卫国的场景。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句子开创了中国描写美人的先河,灵动活泼,顾盼生辉。孔子的弟子也跟孔子讨论过这首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我的理解是,子夏问:”《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为什么她打扮的很素净,并没有浓妆艳抹,却很美?孔子说:‘因为她底子好啊。’”
孔子是很注重底子的,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想成为君子,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巧言令色, 修炼最根本的德行就可以了,有了德行,做什么都不会出格。
“素以为绚”是一种很高级的审美。与老子的“大道至简”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我们说的简约而不简单。比如那些名著大多语言凝练,力透纸背,绝不会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以前读王维的诗,“清溪出白石,天寒红叶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单的几个景物,两个颜色,就勾画出一幅色彩明晰的画面,意境满满,充满了若隐若现的禅意。原来这看似素净的诗句背后,是诗人深厚的功底。
还记得万科有一组文案很不错,其中之一是:没有一定的高度,不适合如此低调。
“低坡屋顶下,那种平和淡泊的心境氛围,只有真正的名仕才能心领神会、视为知己。XXXX不像古典式豪宅那样复杂与张扬,没有任何刻意与炫耀的形式,惟有质朴纯粹、充满手工与时间痕迹的建筑语汇,仿佛在平静中述说一段悠长久远的的历史,一个意味深长的传奇、一种阅尽辉煌的人生。
看不见浮华,正是价值所在。”
这样的审美观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