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原 句 译 文
15.34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却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
感悟:
小知与大受:用人要不拘一格。
“小知”之人,在普通之事或者小事上能够做好,但是不能堪当重任,一旦委以重任,则可能因为上不了台面而露怯或心生恐惧,导致大事难以为继。比如荆轲刺秦时带着杀手秦武阳登殿拜访秦始皇,结果,秦武阳在大殿上“两股战战”, 差点露馅儿,秦武阳就是典型的可以小知而不能大受之人。
而历史上真正的“大受”之人,往往是“成大事而不拘小节的”,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再比如中国的陈景润等等,学术成就极高,生活技能却不如普通人,故“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当然了,我个人觉得,这些历史伟人把自身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毕生事业中,生活中兼顾的精力就相对少许多,所以,不必苛求,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同样的,我们生活中看待一个人时,也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什么样的人用到什么样的地方,也是一种用人的能力。
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无完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只要能在他人擅长的领域做事,用人之长,则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君子把控大局,小人补充细节。
“我们不仅需要台上领奖者,我们还需要台下的鼓掌者”。不管能力高低,总有可以发光发热的地方。君子才智深广,靠道做事,德行深厚,必然可以委以重任,而小人虽然气量狭小,却也并不一无是处,靠术做事,一些具体的小事上,也是可以做的很好的。德不配位是领导者需要考虑的。要有弹性思维。(注:此处的“小人”并非完全贬义的“小人”,是“小知之人”,只是相对于“君子”和“大受之人”而言。)
再说回到历史事件荆轲刺秦前,如果他当初找到了秦武阳,能够像孔子所言,“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荆轲启用秦武阳之前,如果多方面考验观察,不是依据其他人说秦武阳如何勇猛如何好,而是有自己的独立观察和判断,也许,历史的车轮将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