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面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如果这些青少年当事人也认为自己也吐露了要少上网或不上网了,此时,咨询师要先赞美他们何以会有此想法、何以愿意做此决定,然后再多问他们:何时曾经停过上网的行为?何时少上网一些?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做到的?这些重要的例外时刻,咨询师要以珍惜的姿态详细探问相关的人、事、时、地、物,不要像多数人只重视他们没有上网的行为结果而已。此番探究,将能有助这些青少年当事人提高自信心,也能有意识地再现曾经成功的有效方法。
有时,咨询师还可以用一种:“当事人是怎么做到没有让上网的行为成为生活的全部?”“是否有过这样的机会,当事人可以伤害别人、偷窃(做比上网更糟的事),而当事人却选择没去做?当事人何以能有此决定?”这一角度的思考,进而能引导当事人看到自己是有自我控制力,并促使其自我负,这些切入点有时还能找到这些当事人在乎的人、事、物(如:家长的叮嘱、希望有毕业证书、害怕被司法单位监禁、不要失去工作等)。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从这些角度多加思索,将可能会强化他们改变的动机。
此外,“应对问句”也会刺激这些非自愿来谈当事人为改变做预备:你如何没有让你的生活更糟?你的家人如何说你做了什么,让你的生活还至少可以维持如此?你每一天是如何判断与决定做哪些事是会对自己有利的?
对很多当事人来说“没有让情况更糟”就已经花费他们很多的能量与力气了,所以咨询师可以采用一种当事人正在储备与酝酿足以改变的能量之眼光来引导这些当事人,这将会使他们更懂得欣赏自己及加速汇聚行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