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厨师,是……
是的,他就是苏东坡,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苏轼。读他的传记,就像迎着一阵又一阵的风儿,时而缓时而急地拂过心灵的长河。深深感慨——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一、纯真,快乐之源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东坡任陕西凤翔府判官。有一年久旱不雨,农人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是为民父母官的职责。苏东坡陪同宋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地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于是便从旁边农夫的手里借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地藏在篮子中,并对着乌云写下了祷告词:“府主舍人,存心为民,俯念舆民,燃香霭以祷祈,对龙湫而恳望,优愿明灵敷感。”仿佛是有求必应,顷刻间,暴雨降落,乡间各地,普沾恩泽,欢声遍野,但最快乐的还是苏东坡……
“鬓微霜,又何妨?”“人间有味是清欢。”
正月初一的早上,年逾六旬的大伯天没亮就起床,杀鸡煮鱼,烧香拜神,忙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我们看着他笑,他也看着我们笑,始终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老幼三代围聚着吃开年饭,他仪式感十足地说了几句开场白之后,夹起一块鸡肉,萌态十足地摆了个poss,嘱咐小哥来个特写,惹得我们哄堂大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拥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像一个孩子那样纯真地活着,是人生快乐之源。一如多才多艺之苏东坡,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一如我家大伯,做我该做的,乐我该乐的。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快乐才是自己的。
二、简单,快乐之本
元丰三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不准擅离该地,无权签署公文。官位降低,收入微薄,还带着一家老少二十多口人,困难的日子如何过?苏东坡的做法是——简单过。
苏东坡花钱有一个特别的方法:“每日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钱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以待宾客。”即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文钱,分为三十份,挂屋梁上,每早用叉子挑一份,然后将叉子藏起来。当天剩余的钱就另装在大竹筒里,做为接待客人的费用。
“皮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做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哪怕精打细算,手上的钱也只能支撑一年多,以后怎么办呢?苏轼说,一年后的事情一年后再说吧,无需烦恼,无需牵挂,聪明的人绝不会给自己预支烦恼。
那天走在校园里,有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拉着我的手,甜甜的笑容配上甜甜的声音:“老师,我知道2+8等于多少,不信你问我!”我被这双小小的手拉着,好舒服。就微笑着问:“2+8等于多少?”“等于10!”干脆利落的声音刚落地,径直带着满足、幸福的表情,笑着跳着跑开了,只留给我一个天使般的幸福!2+8=10,多么简单的幸福!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有时候,不是这个世界有多么的复杂,而是我们把自己弄复杂了。人一旦复杂,快乐便会离你而去。
三、宽容,快乐之根
章惇,这个苏东坡的故友,也是使苏东坡饱受磨难的头号人物。他对苏氏兄弟苛酷无情,在苏氏兄弟流放期间,他都不愿人家有一个舒服的住处。子由贬雷州,他把子由从官舍中逐出,子由向民家租房住,他控告苏氏兄弟借用官势,强租民房。
元符三年,苏轼遇赦北归,听到章惇被贬雷州的消息,写信给章惇的女婿黄实,请他转告章惇的母亲“海康地虽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
章惇的儿子——章援,知道他父亲对苏东坡的所作所为,苏北归之时,他特地写信给苏东坡,婉言希望苏轼有机会可以救自己的父亲,或者至少不报复。而苏轼更是以“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海康风土不甚恶,寒热皆适中。舶到时,四方物多有。”等来安慰章援。此等超乎寻常的博大胸襟,问世间能有几人?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莫言在他的诺贝尔获奖感言中,深情地讲述了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小时候,跟随母亲去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回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扇了一个耳光之后,嘴角流血,绝望地坐在地上。多年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他相遇,他想冲上去找那人报仇,母亲拉住他,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作家亦舒说,越是成熟的人,越不容易责怪别人,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宽容别人,同时也是宽容自己,用宽容去换快乐,何乐而不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快乐是什么?也许就是一种心境,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的心境。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人生的路上千般境遇,守住内心便是守住快乐,一如词中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