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治国吗?这当然没问题了!不能以礼让治国,还留着礼法干什么?”
解读:孔子告诉我们“礼”的核心是“让”,是让人类从原始人慢慢过渡到文明的根本。
1、用“礼让”治国,指国君治理国家,是对内,而不是对外的。国君对待大臣、对待百姓要多一些替他们考虑;当官的做事要多为百姓考虑。大家都多一份“仁心”、多站在对方角度提对方考虑,多一份“谦让”,这样才能使百姓心系国家,才能努力把国家治理好。
2、对于平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即使陌生人之间出现问题,大家都替对方着想一下,多相互谦让一下,也就没这么多矛盾了。
像我们平常经常可以看到开车礼让行人,有的小朋友会行礼以表感谢,这是多温馨、多美好的画面啊。总比谁也不让谁产生矛盾甚至事故要美好多了吧。我们小时候,包括我们现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也经常会讲小动物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结果都掉到河里了。从小就知道的道理,结果现在越来越多人却“遗失”了。
总结:“礼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我们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减少很多矛盾最简单的办法。国之精华,不可丢弃。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位子坐,要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凭什么能坐得住那个位子;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好让别人知道的?”
解读: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要努力做到“实至名归”
1、有些人没什么本事和能耐,反而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自己能胜任某个职位。这种人就属于过分自大的人。如果真让他坐上某个位子却啥也不会干、啥也干不好。奉劝这种类型的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2、有些人是真有真才实学,但是自己有非常自谦,总是怕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如果这种人坐在这个位子上, 他会把这种担心当成一种动力,会更努力的把事做好,把这个职位所要承担的责任做好。这才是真正的“人尽其职,物尽其用。”
3、我们不能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是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是否还有没做到位的时候。如果能做好该做的,把事情做到位,真正实现“实至名归”,怎么还怕每人知道。即使没人知道又能如何,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就好了。就如孔子讲的“尽人事,听天命”,不要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外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