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浙教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地未使用新教材,听课前先找出网上一个教学设计和片段来看看大致内容。主要介绍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识别模式的方式和构建模型的过程,教学目标为让学生通过经历简单模型的构建过程,来了解识别模式的一般方法,理解模型的概念和作用,培养其计算思维和算法初步意识。
提起模型,大家可能想到美术课上制作出的成品,但信息科技中的模型与物化的模型有很大不同,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抽象和简化表示。
它可以是数据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各种形式。模型通常包含了与所描述对象相关的关键特征、属性和关系,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研究和操作,来理解、预测或解决与该对象相关的问题。
或许它与数学模型的提法很相似,是从具体问题中分析抽象出的的解决问题方法的综合体。但凡在小学提到抽象,就是老师比较头疼的事情,孩子们思维还很具像,要让他们在脑子里下三四步棋,大部分都得晕,就看老师有没有好的算法意识,能不能搭建思维桥,并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刻印在孩子脑中,也算是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了解决问题的模型。
想让孩子思维得到发展,学点编程是很有必要的。
授课教师是浙江温州的月公开课老师,在钉钉群向全国各地教师直播,且可以观看回放,每次有这样的观课机会,总想赞一句浙江教研团队大气,把自己的资源分享出来,本身就是实力的彰显。
因为错过了直播,所以有回放就觉弥足珍贵。
钉和腾都上线了人工智能组件,和火柴公益的教练视频会议后,会用人工智能复盘,对段落主题和时间线进行梳理,重要内容可反复观看。钉一样可以视频转文字,有智能纪要、智能章节、还有教师AI供人调遣。
先倍速看了一遍,然后看文字识别,比腾什么讯和讯什么飞的识别可是差太远了,或许是教师在教室走动,影响了识别效果。
我主要是用这个来定位教师的重难点突破部分,确定后,要重点看这一部分。
看完两遍,感慨良多,不愧是公开课,有新意,有韬略,有格局。
常规授课会先介绍举例什么是模型,介绍概念,再讲几个常见模型,最后找一个简单模型讲解构建过程。
这样好嘛?反正不出错,也算是编者的意图嘛。
但第一个模型的概念就能绕晕一部分人,再拿出几个模型蜻蜓点水一过,最后到实例时没时间了,赶羊一样草草收场。
教师重组了教材内容,把课本中最后的实例作为主体,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进行,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搭建过程,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搭建,怎样搭建,最后明白,自己搭建出的就叫模型呀!
一、创设情境,提示问题
双十一过后,小区快递堆积如山,快递小哥忙不过来,需要送货机器人登场,来解决最后一公理问题。本节课任务是帮助送货机器人规划送货。在教室出示机器人,就是平时比赛时的场地机器人。让某个学生亲手操作,把机器人运动过程用手机投屏在各个学生的电脑屏幕上,观察机器人在两次巡线中识别最优解的做法。为后面算法实现打下基础。
二、进行新课,设置任务
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小区路线图,分组用数学知识计算各条路径的长短。针对不同学习习惯同学和不同基础同学提供导学方案,有文字、有视频,将其作为学习支架。最后演示小组结果,学习怎样分段总路线,标记各段落,计算具体值。
活动二:动画演示,算法计算过程,用到赋值函数,强调本学科“=”与数学课上的“=”意义不同,解释比较函数的意义,让学生在任务单上进行程序体填空,帮助其理解算法核心内容,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算法。
分小组演示并讲解程序体运行步骤,并检验结果。讲解学生刚才的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在为机器人构建送货路线的模型,以及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活动三:把程序体放入教师指定程序框架里,观察屏幕上的机器人能否按照规定最优路线,到达终点。成功的小组把程弃上传教师机,教师把程序载入机器人内,实地查看其在小区新路线图上的运行情况。
三、 总结收获,填写课堂评价表
本课优点:
教师教学:情境联系学生实际,智能机器人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对话亲切,富有启发性,学生小组活动时,指导及时,准备充分,课件中动画微课很好的演示了,赋值函数的运行原理,使学生便于理解,注重了科与技的结合。
学生学习:主动、积极,乐于提问和操作,个别学生操作不熟练,同组学生主动指导使其跟上节奏,平时合作良好,团队意识强。小组发言,完整且准确,有自己的观点且敢于表达,大部分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
课堂文化:课堂较民主,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展示,乐于讨论,对有难度问题没有为难的表情,勇于尝试,喜欢多种解决问题方案,有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目标明确,内容整合处理得当,教师授课资源准备上花了心思,注重分层分类,有的放矢,评价语丰富且具体,有明显鼓励创新的指向性,实施过程流畅,最终总结及评价到位,使学生不困于概念,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得。
本课不足:非常依赖预设,变通不足,有新情况出现时,一笔带过,没有利用生成资源,可能是怕时间太过浪费,不敢做尝试,可以引导学生课下研究,或留成课后思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