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晓萍萍萍”公号,订阅“晓萍萍萍”公号,一起探索思维成长,陪你终身学习。)
有人说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方法是21天,也有人说是3个月。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对自己真的很重要。
但每次都在立完flag后,又分分钟打脸。
说好的每天看书1小时,一个月读完5本书,背下来500个单词,可坚持没多久,就自我放弃了。
总是想不明白了,为什么那些自律的人就能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一个普通人和一个优秀的人,两者之间的差距,都是在于日常中养成的习惯。
优秀的人,就是可以沉下心来,目标明确,每天孜孜不倦的通过学习,工作,深度思考等各种好习惯来提升自己。
而普通人,每天就是无聊,好无聊,刷会短视频,看个电影吧,或者打把游戏,想的都是怎么消遣和打发时间。
于是许多人就很容易对养成好习惯陷入一个误区,强行改变自己的习惯。
认为靠意志力就能养成,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究竟怎么做?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养成好习惯?
今天这篇文章,就可以帮你排忧解难。
关于的习惯的本质是什么?
需要先从我们大脑的两个部位说起。
它们分别是「新皮层」与「基底核」。
在神经科学中,有一个经典的三脑模型。
大脑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大部分是最里面的爬行脑和边缘系统,而最外面一层的新皮层,只有薄薄的2毫米厚。
虽然新皮层面只有薄薄一层,却负责的是高级认知与思维活动和记忆。
而大脑为了提高思考能力,让新皮层节省思考成本,可以将更多的认知资源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就形成了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
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大脑会形成一个固定行为模式。
新皮层会先负责养成之前的工作,包括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做,怎么做比较合适,用什么方式去做。
等到将一件事弄清楚了,新皮层就会交给基底核来接管,形成一个循环回路。
这就是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
举个例子,开过车的人都会有过这样的过程。
新手刚上路时,会将所以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开车这件事上,起步或变道都要再三思量,这个过程就是新皮层在工作。
但等到成为老司机时,就不会紧张怎么起步,怎么变道了,这些动作已经成为习惯,完全靠下意识就能完成,这个过程就是基底核在起作用。
所以,要想把一个习惯交给基底核,前期就需要新皮层将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搞清楚。
然后对这个习惯设计出一套流程,才能毫不费劲的实践起来。
这套机制已经被生理实验室证实。
2005年,一位心理学家曾发表论文指出:习惯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模式,它同样会引起生理上的改变。
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说明,他将一只老鼠放进一个很复杂的迷宫内,在迷宫的出口放置巧克力。
于是老鼠闻着巧克力的香味,一路摸索着前进,而心理学家就借着这个机会来观察它的大脑活动。
发现随着老鼠的前进,新皮层也开始思考,老鼠一路不断探索走出迷宫,吃到了巧克力,非常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里,又反复做了几百次实验,还是那只老鼠,同样的迷宫路径。
但心理学家发现老鼠的状态变了,它已经彻底搞清楚正确的路线了,新皮层的状态也不在像刚开始时那样活跃。
反而, 大脑中一个叫做基底核的部位,控制运动的神经元,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活跃。
最后老鼠越来越熟练,一路小跑就可以到达出口,吃掉巧克力,不需要任何犹豫和思考。
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养成一个习惯需要的大脑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其关键作用的不仅仅只是我们大脑中的两个部位。
还有一个习惯的「黄金法则」是:线索(cue),惯常行为(routine)和奖赏(rewards)。
还是用这只老鼠来说明这个法则:
对于能走出迷宫的老鼠来说,能熟悉的走出迷宫,这就是一个明确的线索。
下一步,就要思考,需要怎么做,用什么方式才能走出迷宫,这就是训练出惯常行为的过程。
最后一步,奖赏更加至关重要,能吸引老鼠无数次跑出迷宫的动力,就是吃掉巧克力。
所以,奖赏决定了你是不是有足够的动力来长期使用这个习惯。
于是,以上的这三个要素,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习惯的整个原理和机制。
这也是单靠意志力或自律改变自己很难奏效的原因。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线索-惯常行为-奖赏,是相互咬合在一起的齿轮组,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缺了哪项都会失败。
那么,正确的改变习惯,应该怎么做?
分享几个参照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1、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
当你要改变一个坏习惯的时候,千万不要压制它。
很多人会有一种误区,喜欢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一个新习惯。
每天看书2小时,每天背单词50个,这样简单粗暴的改变习惯,肯定会失败。
因为这个思考过程是单一的,只是考虑了行为,缺少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线索与奖赏。
有些成年人喜欢没事时咬自己的手指甲玩,没有这个习惯的人,看到会非常不理解,但其实这个行为背后就隐藏着奖赏。
他想借用咬手指的方式去打发无聊的感觉,这其中,线索就是无聊的感觉,奖赏就是消除无聊。
那么,想要改变咬手指的坏习惯,就可以用一个同样特质的新习惯去代替它。
例如可以用刷手机视频,或吃东西,又或者手里把玩物件。
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去代替咬手指,等到下一次有咬手指想法时,就马上去做另一个动作。
反复循环几次后,大脑里就会建立相应的联想和线索。
这也是成功改变坏习惯的开始。
2、在状态最好时,喊停
有个时间管理工具,叫做番茄工作法。
第一次听说番茄工作法的使用规律时,很多人都觉得像是在开玩笑。
因为番茄工作法只是要求我们专注工作25分钟,之后必须休息5分钟。利用休息的时间放松一下。
但很多人都小瞧这五分钟,认为自己工作状态正好时,不应该停下来。
但其实这5分钟就是一种奖励机制,它的存在可以让你拥有一种期待感,知道在坚持一会,你就可以有正当理由的放松自己,做一些娱乐活动。
当然了,用番茄工作法只是举一个例子,你也可以按照自己可以接受的时间,暂停休息。
因为我们每天在每个时间段所处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人上午时处理工作精力充沛,也有人是晚上时。
但其实都应该,在状态平稳或逐渐下降时,去做别的事情。
这样一来,你会感受到这次工作会给你最佳的感觉。
那么,你才能在「行动」与「奖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大脑相信「我选择这个行动是对的」。
当然了,这样的方法,只适合建立初期的改变。
往后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最重要的还是让大脑去适应这样的模式。
3、不要陷入多任务模式
大多数人在做事情时,会有贪多的习惯。
认为在清单里,规划下一项项的任务,督促自己不断的完成打开,就是在成长。做不完还要检讨自己为什么没做。
做这样的计划,我们都很理解,就是想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将它们利用好。
但这样做,很容易养成KPI的习惯。每天都在做任务,每天都在四处救火。
这样想是不对的,没有人喜欢KPI做任务,时间久了,很容易就产生厌恶心理。
一想到明天还要这么多任务,就会感觉心好累。
长此以往下去,这个过程中是不会产生奖赏的,只会是惩罚自己。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习惯的黄金法则,没办法通过奖赏,来激励我们的行为,只会不断的打击我们的积极性。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贪多。
先从感兴趣的开始做起,将它跑顺了。
在进行下一项,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获得奖赏,感受到真实的进步喜悦。
点个赞,知道不做就等于不知道,去实践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