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脍炙人口,作者借渔人的行踪,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社会。我觉得陶渊明写的这个渔人很有意思,他虽然生在魏晋时期,但一点都不过时,像极了现代生活中的某些人。
渔人以捕鱼为业,有些冒险精神,有一天去捕鱼时冒了一次险,行进的过程恰好体现了人生追求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好奇。爱因斯坦说:“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此时渔人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去捕鱼,捕着捕着,忽然间遇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甚异之”,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因为这是从未见到的情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走着走着桃花林没有了,眼前出现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本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没想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个小口,那透出来的光线,对于充满好奇心的人是极具吸引力的。这光线也许就是一个光明的未来呢,渔人马上沿着小口循着光线,想要探个究竟。
第二阶段是取舍。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寻求可能与原来做的不一样的事情,这就必须有所取舍了。渔人看到光线后马上做出果断的决定:“便舍船,从口入”。要知道渔人此时“舍”的是可是谋生工具啊,“船”对渔人来说何等重要!如果不是对前方极其好奇向往又充满探索的激情,谁有那样的勇气把自己的谋生工具舍弃掉呢?所以,此时懂得“舍”,是一种极高的生命智慧。“舍”后,才能轻装上阵,才可能有新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舍”也是“得”。渔人决然舍船走进一个陌生的未知领域,大智大勇!
第三阶段是探索和坚持。渔人从山小口进入后,“初极狭,才通人”。当一个人离开原有的舒适区进入到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时都会觉得很难,这也不会,那也不懂,到处障碍重重,只能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可能还经常碰壁。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甚至还可能觉得路窄得通不过,想着要回头。如果紧缩身子咬紧牙关努力挺下去,坚持前行,“复行数十步”后就会跨过那个瓶颈,渐渐来到“豁然开朗”的地方。来到此境之后就会特别感慨,如果没有之前的舍弃和接下来的努力坚持,就不可能有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景。这个阶段是最难的,坚持就是一切!渔人挺过来了。
第四阶段是收获。经过了前面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后,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来到这里,渔人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美好景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景象令人愉悦;体验到从未有过的众星捧月般的感受:“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这感受令人满足;享受了从未受过的高级待遇:村中人家家户户邀请渔人去做客,“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周到,这待遇令人心暖。此时,鲜花和掌声齐聚,物质与精神双收。这个阶段是人生追求的过程中身心最为满足的阶段,所以渔人在这里“停数日”,好好享受了一番。
最后是回归。一个人奋斗久了,累了,也有些收获了,想歇歇了。因此渔人就“辞去”,告别纷繁绚烂紧张的生活,“便扶向路”,回归简单纯朴自然的日子。至此,渔人的形象是良好的。
可惜的是,渔人从桃花村出来后把持不住自己了。他一路上“处处志之”,并且“及郡下,诣太守”,完全忘记了离开前村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告诫。而且他告诉的对象是太守不是普通人,为什么?不是为权就是为利。不讲诚信,贪求权利,所以“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一生奋斗,本来可喜可贺,但没有把握好自己人生之船的最后航向,导致晚节不保,最终迷失了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当今社会中某些人也是这样的,实在令人扼腕。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后人自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