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共情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共情能力是自己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通常情况下是自己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而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能与对方一起分享或分担情感。共情更多是为对方考虑,那个时候“我”不是主导角色,对方才是主导角色。共情能力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好的共情可以帮助我们和身边的人建立更深刻的连接。
二、共情与同情的曲别
共情是同情吗?当然不是,从效果来讲,它比同情要好,沟通的程度更深入。
“同情”是你觉得对方可怜而心生怜悯,呈现了关系的不平等性,更像强者对弱者的照顾、施舍。
而“共情”是与对方平等的在一起,站在对方的视角度,感受着对方的感受,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感同身受,以至于与对方的心产生同频共振,有共鸣之感。所谓知音便是共情的极致体现。古语不是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吗?
三、举例说共情。
比如:体育老师惩罚学生甲做一百个俯卧撑,他的好朋友乙这时在旁边觉得惩罚够重的,得多累啊,在旁边给甲同学加油鼓劲,俯下身子来帮他擦汗,一直支持鼓励他坚持做完。这是同情;
那么什么是共情呢?
一百个俯卧撑是吧,那好,兄弟,来,我陪你一块做!这便是共情。
哪一个更令对方感动,就不用我说了吧。
共情是与对方同行、同在,能顺着对方的感受去用心体验,打开对方的潜意识,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心理问题、心理创伤的疗愈便是在这时发生的,这也预示着双方关系的深度链接。
其实在生活中没必要达到心理咨询的深度共情,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当然也有天资在里面,比如敏感的人一般天生共情能力较强。但在生活中我们学会一些技巧还是蛮有用的。
四、如何才能做到共情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高兴或烦恼的时候,好不容易找到友人分享、诉说,自己正说的在状态时,发现对方竟无反应,在走神,或插话,甚至打瞌睡,唤起的情绪骤然受冷,心情瞬间跌至谷底。或者与亲人诉说你的感受时,对方一脸茫然无措的蜡像,顿有对牛弹琴之感,真心不爽。
找个愿意听自己说话真的那么难吗?
其实也不尽然,这里还真有窍门:你想让对方怎么对你,你先以你期望的方式对他(她),关系是互动的,充分运用反作用力。具体来讲,关键是:“共情”,“共”是共同、共通、公共,“情”是情感、情绪、感情。“共情”也就是指对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理解、认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将心比心”、“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共情呢?
1、倾听
倾听是实现共情的重要基础。共情倾听的要求之一就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要全心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经历中。注重他人感受,表现出你对讲话者的真诚兴趣。跳出自己的立场,感受对方的体验。多运用身体语言并放慢语速。
2、接纳
王老师在焦点课上讲过这么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不是共情的完整诠释,但它表达了一个态度:我也许并不同意你的活法,但我接纳你。
3、要捕捉对方的“感受”然后跟随
比如有人说:哎,今天早晨都没来得及吃早饭。这时你若说:不吃早餐对身体不好,以后还是吃吧;他会有什么感受?共情的说法是:是的,我有时也是忙得没时间吃早餐,发现不光是胃里,心里也是空落落的。哪种感觉更好些?
4、助人自助
允许对方有负面情绪,接纳对方的软弱,陪伴、支持对方从负面情绪中复原到正常水平。而不是你等着,我帮你解决。
5、设定界限
如果聆听者与讲话者的情感混淆,共情将毫无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有保持客观的能力。如果你感觉有点靠得太近——比如说,如果对方说的内容让你想起曾经经历过的某种情感遭遇——你就已经将对方的问题过度感同身受,并失去了自己的客观性。
我们把共情比喻为照镜子,也就是,如其所是地去映照对方的情绪。当我们能在另一个人的眼中看到自己情绪和内在需要时,我们就能够更有力量来调整自己。这对于我们的要求非常高,所幸,这也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擦亮自己的这面镜子,在需要的时候不但可以照亮自己,还可以照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