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
11月尾长期的项目快要结束了,我们在逐步总结讨论每个孩子的状态和情况,以便做出课程的调整,有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是,不同年龄的孩子,哪怕是高年级的,都会存在“被欺负”的情况,这种社交压力也许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可能在学校里已经养成的一种习惯——“老师!他们欺负我!”
社交压力可大可小,社交之痛可深可浅,我拿起几本书,重新学习……读《妈妈,他们欺负我!》,书中有大量的案例与它的姐妹篇《朋友,还是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翻读之前我想知道:
“社交好”的画面是怎样的?
除了常见的社交难题,还有哪些社交难题呢?他们是怎么被定义和归类的呢?
作为老师,我们如何与父母达成共识,家庭教育中如何给到孩子社交支持?给到怎样的社交支持?
九宫格读书法——
每个格子是填书里你认为重要的九个概念,以及它的阐释
啊哈:感兴趣,使我快乐,欣喜的地方
Todo:如何借鉴,改进自己的行为
虽然第一次使用这种“填表式”的阅读法,不是很习惯,但是凭借着我的总结和梳理能力,阅读这样以案例证实为主的书籍,感觉还是蛮爽,蛮有获得感的,读完这本书,它刷新了我一些认知与理论认识。
1、 依附关系
“依附关系”是一个心理学词汇,用来描述“用爱、食物、慰藉和滋养来蓄满孩子的空杯”的过程;就如良好的友谊预示着成年的幸福一样,良好的依附关系预示着良好的同龄友谊。
2、社交达人
比起“受欢迎程度“,把眼光放远一点,要看到健康的友谊关系,出色的领导力,以及友善和包容心,这样的社交才是真正的成功。
3、社交伤痛
所有的孩子都可能在情感上受伤,所有的孩子都遭遇过失去与拒绝,区分什么是正常的社交伤痛,什么是会令孩子面临危机的慢性排斥。
4、损人的语言
“贬低“是中学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语言,客观地看待自己家孩子的行为,比知道多少重要。
5、非语言沟通能力
非语言沟通能力,即读懂身体语言,读懂面部表情,理解他人的传达的微妙暗示等;非语言能力滞后的孩子经常被误解,准确感知他人想表达的真正感受,学会察觉社交环境中的重要特征。
6、联结的力量
人类的每个个体都需要陪伴、触摸和舒心的谈话,这种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孩子们一直在寻求联结,但他们也需要被认可,需要掌握权力。
7、群体生活准则
有效地做出群体决定。
8、双赢的领导力
把重点放在让孩子学习领导力和解决冲突的技能上。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双赢的效果,就需要灵活性,创造性,并且愿意妥协。实际上,操作上很多人没有到灵活性这一步。
9、友谊的小船
“朋友“有隐形的修复魔力,孩子的成长总要翻阅一座座高山,相信成长的力量,需要时间和经历锻炼社交技能,也要需要朋友的力量。
想要了解更多儿童社交,推荐看这本书啦,还有它的姐妹篇也不可错过!
其实虫世界社交世界也很有趣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