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成龙主演的电影《神探蒲松龄》在全国上映,尽管电影采取玄幻的手法,对蒲松龄的一些事迹进行了演绎,但是毕竟把蒲松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呈现在大众面前。
康熙九年八月,三十岁的蒲松龄,迫于家贫,难以维持生计,应同乡好友、江苏宝应知县孙惠邀请,在宝应县衙做了一年的幕僚。就是这样一个幕僚,蒲松龄同样也是做得风生水起,所烧的“三把火”,在宝应留下了许多美好传说故事。
蒲松龄在宝应做的第一件事是:免除重役、赈济救灾。那时的宝应,是苏北有名的贫穷县。百姓还有繁重的疏河修浚劳役,即使在浚河修堤时,也只能靠嚼芦根充饥。蒲松龄深入到农村、运河工地实地考察,回来时手里拿着二三根芦根,焦急地向孙蕙申说百姓嚼芦根疏河的凄苦,还有印满血手印的万民折。蒲松龄一边诚恳地建议孙蕙据实向朝廷申报,请求开仓赈济;一边帮助孙蕙想出办法,巧用户部文告,据理力争,摆脱河道御史催工的威逼。蒲松龄还建议孙蕙劝谕本埠殷实富户救灾。他帮助草拟的县衙文告说:“唯凭量力捐施,百千固属大德,即升斗亦是菩提。”孙蕙采纳了他的建议,救活了不少灾民。
蒲松龄在宝应做的第二件事是:智斗恶官王克己。宝应面积人口规模都很小,邻县淮安知县王克己仗着县大势众,常常派人到宝应来撒野,处处寻衅胁迫。康熙九年十一月初,自称是王县令家丁的几个人,来到宝应境内寻衅滋事,这伙人佯装醉酒还耍无赖,不但殴打本邑征粮差役,而且还阻粮入仓,意欲掠夺。孙蕙与蒲松龄立即着人将寻事者缉拿到县衙,略施薄惩,谁料为首的首恶分子,竟在县衙中勾结群凶殴打衙役。蒲松龄建议孙蕙下令将这几个暴徒监禁候审,并致函淮安知县王克己,通报了案情实情,表示必须按国法严惩不贷。在事实面前王克己不得不低了头。
蒲松龄在宝应做的第三件事是:放生鲈鱼。宝应出产的一种鲈鱼,鳞小肉细,味道鲜美,是上好的美味佳肴。由于宝应地处京杭大运河要道,南来北往的官员都想品尝宝应的鲈鱼,这还不算,吃了还要带走,弄得宝应县衙穷于应付,财力枯竭。对此,蒲松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采取将鲈鱼放生的办法,以躲避蜂拥而来的食客。对外则宣传当今皇帝以大德学义治天下,不轻易杀生,有了皇帝的招牌,这样别人也就再也不敢开口了。同时规定全县所有鱼网罾簖凡今后捕到鲈鱼,一律不得出售或烹食,全部放生,违者严加查究,并把鱼塘改为“放生池”。孙蕙依计而行,在“放生池”边修了小亭,立了石碑,由蒲松龄亲自撰写了一篇《放生池碑记》,以警示世人和过往官客。从此,宝应再也没有鲈鱼之患了,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时间总是短暂的,蒲松龄在宝应一年多的时间,做了很多好事,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康熙十年秋,蒲松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还要参加第三次山东乡试,就辞聘返回了家乡。从此,蒲松龄再也没有涉足官场,当起了私塾先生,以养家糊口。
作者:刘永加|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