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创作,1982年便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叫“当狂热成为主流,私欲就是王权”,
我们也能感知什么叫“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和“如何在绵绵无尽的狂风暴雨里,从石头的缝隙里长成一棵倔强松树”。
展开介绍前,先简单梳理一下主要人物:
胡玉音,命途多舛,黎桂桂死后,在共同受难中爱上秦书田;
秦书田,装疯卖傻、卑微无奈求生的知识分子;
黎桂桂,胡玉音招郎上门的丈夫,性格比较柔软,事事顺着胡玉音;
谷燕山,粮站站长,醉眼看世情,真心诚意帮助胡玉音和秦书田;
李满庚,胡玉音的干哥哥,因揭发胡玉音而愧疚,但也给予了玉音不少呵护;
李国香,舅舅是县委书记,政治斗争的狂热份子,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王秋赦,好吃懒做但善察言观色,是李国香的政治追随者。
小说的开篇,从芙蓉镇的赶墟开始,渐渐将语言镜头拉到卖米豆腐的芙蓉姐子胡玉音和他的丈夫桂桂的米豆腐摊,又以米豆腐摊的客来客往,让一众主要人物依次登场。这样的开篇,并不稀奇,但是我却读出了一种话剧般的感觉。
随着故事的展开,勤劳善良、从未与人有过节的胡玉音和丈夫因为卖米豆腐发了家,盖了镇上最新式最派头的新屋遭人嫉恨而被揭发,并逐步陷入命运的泥沼中。
他们这样的小人物,因为时代和思潮的局限性,在那时候没有反抗的权利甚至连反抗的意识也不敢有,被批斗、被游街、被侮辱性的塑“狗像”(用泥巴捏一尊被批斗者的雕像,并摆放于家门口)。而批斗他们的人,在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上蹿下跳”。如果要为这一群认真窜跳的人冠以“坏人”的帽子,也不合适,他们也受着时代的局限。这本书也正应了那句话——文学是时代的感应器,感应着时代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留下的泥泞和斑斑锈迹。
另外,这本书有两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一处是胡玉音得知他的第一任丈夫黎桂桂去世后,在雨中如鬼似魔地奔跑、跌倒、哭泣的情节,很有艺术性和感染力,令读者与之同悲。
其余一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胡玉音和铁帽右派秦书田在发现政治狂热份子李国香和见风使舵的王秋赦的“丑事”时,秦书田悄无声息地铲了一大坨牛粪在王秋赦出入必经之地的门口,同时在旁边偷看,再“殷勤”地跑出来救了倒霉鬼王秋赦,却并不直接道破这背后的事情。想来也是有点搞笑的和解气的。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段历史离我们似乎有点遥远,但拂去一些历史的外衣,略去一些比较敏感的时代因素,这部小说也不失为一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