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七月初始,小暑如约而至。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都会贪凉,但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宜这种寒凉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身体部位,比如前胸,后腰,还有关节等等。一年四季,应势而运。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随之而变,尽享清欢和喜悦,这是跟大自然同频共振,与宇宙万物欢歌最好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已接近尾声,今晚由白老师做分享。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我们为了几两碎银,低头忙碌奔波。有时忘了初心,有时随波逐流,有时随欲所欲………心有愤怒不得其正,心有恐惧不得其正,心有忧患不得其正。当心不正时,身口意就会有偏差,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用马歇尔博士的话说,就在使用暴力语言表达自己,指责别人。
老师说:最近社会媒体公众平台上负面信息很多,多数都是为了抓住大众眼球,争取流量,为了一己私欲,大肆宣传。都掉在欲望的深渊中,忘记良知天理的存在。都关注在利益和事件,忘记了对人的关注。学习非暴力沟通最关键的一点是,把自己从事件中拉回当下,关注于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如果自己内心都没有得到满足,就无法倾听别人。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满自溢!
老师从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详细做了分析:
一、观察和评判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由于不知道彼此的需要造成的。人们在表达的时候常常带着自己主观的想法,带着批判,猜测,而不是客观的观察事实。所以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评判呢?正如马歇尔·卢森堡所言:“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看别人不顺眼,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这颗心。
二、感受
何为感受? 感受存在于内心,由事件引发。当你看到一个东西或遇到一件事时,我的身体、我的心感觉到的,叫感受(感觉)。除非你说出来,或借着情绪表达出来,否则别人看不到也不知道你的各种感受。
老师说感受一般由压抑和放纵表现出来。当我们内在感受是很丰富的,而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并不能接受自己有这种感受,就会压抑。举个的例子:在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就认为男人是要坚强的,不可以弱小。当有这种信念时,他其实是不允许自己悲伤、受伤的,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受伤”这种感受,当这种感受来袭,直接删除掉了,那他外在的表现,可能就会表现的“愤怒”或其它,比如很凶、打人等,其实愤怒这种大家外在看到的情绪,是掩饰了内在的受伤。
再举个例子:很多女性,信念和价值观认为女人是不可以愤怒的,否则是不好的不温柔的。所以有了这种信念,当她内在感受明明很“愤怒”时,外在的情绪表达却是很“痛苦”,她会哭,会捶胸顿足,其实内在是很强烈的愤怒感,而不自知,亦不为人知。
放纵感受是被情绪裹挟了,外在表现为“大吼大叫”“吵架”“斗殴”等一系列冲动行为。
所以“感受”,没有对和错,没有好和坏,它很自然的随着我们心和身体来了,只是我们是否能看见它?是否能接受它?我们又如何通过它来了解自己?如何通过它来改变和成长?
三、需要
需要是滋养生命的要素,人类共同拥有的基本需要,以使生命能够健康成长,自我实现。需要看不见却被众人珍视。非暴力沟通上一个因素感受,经由感受的原因我们可以提炼需要,如果一下子觉察不到,就在心中问问自己:“我有这种感受是怎么了?我需要什么了?”
老师从以下几个需要为我们做了解释:
①自主的需要②人格健全的需要③互相依存互相给予的需要④滋养身体的需要⑤玩耍娱乐的需要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马斯洛的五大需求来了解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四、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意图是建立一种基于坦诚与同理心的关系。只有当他人相信我们将彼此的关系放在首位并致力于满足彼此的需要时,人们才能够相信我们所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而非伪装的要求。
区分请求与要求。即使对方拒绝时我们也能同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理解他们问什么没有说是,而不是强迫对方必须完成我们的期待。要关注尽量减少使用这些命令式的词语:应该、应当、有理由……一旦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请求,我们很可能会指责对方。 请求的语言是正向而具体。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出对他人的期待,越具体的行动,越容易让对方理解与落实。清楚地表达我们请求对方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避免负面的表达,因为那样更容易使人产生抗拒的心理。
感恩白老师细致入微,润物细无声地分享,我们收获颇丰,每一次的总结复盘都是一次很好的照镜子,期待我们在浸泡式的学习中,提升自己,认识自己,找回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同时,温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