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089: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四、概念查证运用
因需要而求证,条分缕析,概念洞明。在随笔的写作中,不断的把朦朦胧胧的感性认识,通过广泛的对比辨析,对事物的认识趋向精准,这是思维的锻炼。
对一些重要概念,由模糊到准确认识的随笔,也写了很多。像这样的随笔有,《8×50接力赛比赛与奖牌失之交臂(三)——集体荣誉感的作用》,《小学生人格初识》,《在什么样的班真的有点重要》,《缔造完美教室——文化的自觉》,《自主合作探究》,《底线和榜样》等等。
这一类随笔的共同点是,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在360百科上认真查证,准确把握含义。
比如随笔《8×50接力赛比赛与奖牌失之交臂(三)——集体荣誉感的作用》。
在参加县运动会8×50接力赛中,因为下雨意外失利,与即将到手的奖牌失之交臂。学生们围到操场外的一棵大树下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回校后我想到了集体荣誉感。发现理解模模糊糊的,又上网进行了细致的学习。查证概念的顺序是这样的,荣誉的含义,荣字释义,誉字释义,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查清基本概念后,结合他们失利后的痛苦表现,又结合训练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表现,明白了集体荣誉感的表现机制。后来又想到如何运用集体荣誉感来引领班集体,分成三个方面来做,1.有一个明确的集体目标。2.建立一种集体意识,用共写随笔、板报等形式。3.集体应该有一个灵魂式的指导人物。4.集体可以让每一个个体在其中不断成长。查证了概念,运用到实际以后,仿佛有一种规律在手的愉悦感,最后写下了一句话:岸在彼方,见到岸,即不再漂泊。
这种认识的过程起源于要弄清学生痛苦表现的内在机制,然后逐步查证概念的意义,发现这个词很熟,对意义却是一知半解。随后在这次运动会训练的实例中印证,又拓展到班集体中运用,最后概念洞明,烛照生活。
在《小学生人格初识》这篇随笔中,对“人格”这一概念的追问,起源于一种需要,要确定新教育十大行动的内涵究竟指向什么地方,语文教学的内涵究竟指向什么地方。最后追问到人格这个概念上。但是人格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他与品德、心理、智力等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认识不清。上网查证,条分缕析,弄清了它的各种内涵,解决了一个困惑。
查证清楚概念的含义,并且联系教育生活去理解,这样才能摆脱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状态,从而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其他的随笔中,还查证了文化、底线、榜样、集体人格、自主、合作等几个概念。写随笔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是对各种教育生活准确认识的过程。各种认识要通过概念来表达,认知世界要通过概念来建造,只有查证各种概念的内在含义,辨析与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对教育生活的认知才能走向深入,走向开阔,不至于模糊一片,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