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了书,有了点知识,总喜欢陷入哲学三追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通过这灵魂三问,追问人生的意义。
有的人是中二,有的人是哲思,有的人是反观叩问,有的人则是怕不合群假装追问。
无论哪一种,反正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然后随着诗书文学阅读量的积累,你会发现许多的“读书人”会逐渐变得消极厌世,觉得人生是大梦一场,没有意义。
越中二的文学青年,越这么觉得:不要追问世间的真相,不要追求真理,因为你学得越多,越会发觉人心的丑恶,人类社会的不可救药,生命的没有意义。
这有点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
瞎子总喜欢说这个世界没有光明,别去追求了,没有意义,结果一大个太阳当空照;淹死同伴的小松鼠,总会劝小马不要过河,免得丢了小命,实际上只有它自己会淹死。
这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外,没有其他价值。
他们没有体验过古人寻心闻道的过程,没有扎实的生活阅历与实修体验,没有一刻真正做过自己心灵的主人,自然觉得一切没有意义,觉得一切都是那么黑暗。
同样是人生如梦的比喻,有一切没有意义的理解,也有一切皆有可能的理解。
所以人生成长路径,必须对外界和自我有清晰的认识。
看到说世界黑暗,人生无趣的人,你如果被影响,也产生这样的看法,便是一种心甘情愿做外境奴隶的人生态度,自求多福。
你若真修行,看到心念黑暗者,你只会察觉到,这是对方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幻象,并自我折磨,你只会引以为鉴,让自己避开这样的思维陷阱。
老子过得很好,才不要被自甘堕落者拉下水。这种心态比较合理。
针对那种追问到最后觉得一切没意义的观念,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词——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者,觉得一切都是虚无的,了无意义,人生没有一件事值得追求。
他们的理论基础,在于所有东西都是假的。在部分修行人中,有偏空顽空的现象,也是因为陷入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其实很莫名其妙。
其实你只需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种理论的问题。
他们说一切是空的,是无意义的。他们真的什么都不追求,什么都不相信吗?
恰恰相反。说一切空的人,心里有个强大的“有”的执念,以这个“有”作参照系,他才说得出一切空。心中无“有”,定然是无话可说的。
什么都不相信的人,其实特别相信“什么都不要信”这句话。没有这个坚强的信念做支撑,他不可能什么都不相信。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这个人心里才可能真是什么都不信。
所以,说空即生有,不信中有信。在这种自相矛盾的体系里深以为然,然后陷入虚无主义,不仅不是什么有高度有深度的行为,反而无处不透露着浅薄无知。
这是连辩证法都没弄明白。
越是陷入虚无主义,其实同样越陷入执着存在的陷阱。
虚无的执念比实有的执念更加强烈。
虚无远离真正的空性,最是愚痴难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