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纠结孩子一次测试没考好?
担心孩子在竞争式教育中一时考不好,一直考不好,考不上好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
我内心究竟在害怕什么?
害怕孩子轻言放弃,导致偏科和自卑…
我建议孩子去找网课找方法,这是谁的需要?
这是我的需要,事实上孩子自有想法
如果孩子听从我的建议,就会找到方法来提高成绩吗?
不一定,从孩子听到建议面露难色来看,可能适得其反
孩子的学的怎么样?这是谁的事?
孩子的事儿
为什么我会越界去建议孩子的事?
担心孩子一时落后,会一直落后,核心恐惧是怕孩子“不如别人”“不成功”…
最后,我竟然发现自己内心跳出来一个“完美情结”信念,希望孩子门门功课优秀,希望孩子如我所愿。这个限制性信念极其隐蔽,却如影随形,只有我的孩子表现足够好,作为家长的我才倍有面子。
心里隐隐还有个声音说:孩子应该在挫败中多加磨练自己的意志力,不轻言放弃,坚持才能赢得自己。
那么,孩子一时落后,真的会一直落后吗?
未来是不确定的,没有人会允许自己一直落后,除非他自甘落后。事实上,一直以来,孩子自驱力强,爱学习,愿意努力并坚持。
因为我内心被焦虑和恐惧裹挟,因为孩子如果考试一科不理想,其他学科也会被拖后腿,学习成绩不优秀,终将成为失败的人,但这完全不是事实啊!
我要做的功课是觉察自身对孩子表现背后的限制性信念后,懂得自我接纳。哪怕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为了孩子能够优秀成功,也要搞清楚,优秀和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在竞争教育中胜出吗?是让孩子学会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生存之道吗?
就算孩子门门功课优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孩子能一直赢得的胜利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需要转变的是自己的底层信念,相较优胜劣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更为成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其实孩子考不好,重要吗?当我们直面内心的恐惧,抛开头脑中那些应该和不应该种种信念时,就会认识到引发我们消极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也不是人,而是我们内心对事情产生反应的心智模式。
真正的改变源于心智模式的改变,心智成熟才能走出自己的成长之路。因为解决问题的答案,唯有学会觉察和自己对话,直面内心的恐惧。划清界限,放弃改造孩子或他人念头的时候,改变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