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县有两位同名的人都到开封府阳武县当知县
------阳武县知县刘瑞基
国家辽阔,人口众多,同名人很多,一个县里出现同名的事也是很正常事,如果说同名同姓,学历又一样的人,在古代这样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再如果说入仕途,同样都是官至正七品知县,这样就几率更小了,最后先后到到一个县里到知县,这就几率更微乎其微。
在清朝恩县就有偶遇其事,据《恩县续志》记载,在“选举”篇中的岁贡,岁贡生在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中一部分,就是生员考中庠生(即秀才)需要到县学、府学或州学就读,参与统一培训。朝廷会不定期从各地府、州、县学的庠生(即秀才)中择优选择一些去国子监读书的称“贡生”,其中每年固定选择的贡生即为岁贡。岁贡肄业考试合格的者,是有资格做官。在王朝建立初期人才紧缺时,常授于品级高的地方实官职,但到王朝中后期人才臃肿之时,通常授予的职位较为低级,多为虚衔。
这是清朝初年,恩县一个“岁贡”名录,其中一个人名—刘瑞基,是顺治八年的岁贡,肄业合格,都是分配去到教育即县教育局长等工作,工作优级的进步提拔,他最终是开封府阳武县知县,还在“宦业”中有记载:
刘瑞基,顺治八年(即1651年)岁贡,康熙三年(即1664年)任河南阳武县知县。邑难水运,民苦于漕。瑞基力为详,请并将漕项编入条银,民困得苏。又请增给盐引,革除按丁食盐之弊,民益便之。康熙六年离任归乡。
但在一百三十多年后,即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年)恩县又一个岁贡生的人名---“刘瑞基”,他肄业合格后,最后记载也是来到开封府阳武县,这就是历史的巧合。因清末战乱此县从乾隆以后再无修《县志》记载,或者说现在网络书库暂无其后期修志资料,所以只能推测在嘉庆初年任阳武知县。
1949年与原武县合并,改称原阳,1956年恩县并入平原县,这就像是历史机缘巧合,一个县里出两位同名的岁贡生,时隔一百三十多年,先后在开封府阳武县任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