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犹如一条线,贯穿课堂始终。
新课程改革把承载着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课堂评价看成实现课堂教学追求价值的有效手段。
1.滥—次数过于频繁
例如在一堂课上,某教师鼓掌式表扬用了15次,“坚大拇指”式表扬用了12次。被表扬者往往都是“没什么感觉”,而其他学生对此也没有任何羡慕之意。
许多教师十分重视肯定性评价,但是过多的清一色的肯定评价会适得其反,师生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这种热闹的形式吸引,独立的、有价值的思考在悄然间被淡化了。
2.浮—片面注重表扬
新课改强调尊重和赏识学生,有的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尊重与赏识,认为尊重就是迁就,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称好,而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或错误行为却轻描淡写。其实,和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样,一味地夸奖同样弊大于利。教师一开口就是“好”“很好”“非常好”“真棒”,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这种廉价的“很好”“真棒”产生免疫力。
3.俗——过于倚重实物
例如: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魔术师一样,不停地“变”出奖品,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开始时这招还很奏效,学生回答问题异常积极,教师看了满心欢喜。但得到奖品的学生不停地摆弄着奖品,还向别人炫耀,哪里还听得进教师的声音?不一会儿,奖品发光了,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发出失望的叹息声,刚刚被调动起来的激情一下子没有了。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奖品常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有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这种评价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有的学生会把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不仅会忽视学习本身,减少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滋长功利心。
4.假——情意过于虚假
例如:在一节课上,一个学生满心欢喜地送给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老师微笑着收下,并且说:“真漂亮!”学生一脸满足。然而,第二天学生却在垃圾桶里发现了那张贺卡。他从此不再相信该老师,不再喜欢该老师,也不再喜欢该老师教的那门课。
若一项评价不是发自评价人的内心,那么它就是无效的,因为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而是人与人之间真实且充满真情的交往。
5.急—态度过于武断
有的教师提问后急于给出评价,偶尔会出现教师曲解学生意思,或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听后立马否定,这种武断否定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若教师不急于评价,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并且可能认为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6.糊—导向模棱两可
新课改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但有的教师对一些有失偏颇的回答或闪烁其词,或置之不理,或喊下一个学生间接否定上一个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课堂评价缺乏求真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