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特别强调脾胃在充实元气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元气要得到不断充实,必须依赖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元气生化不绝,人体元气是否充实,脾胃的元气盛衰非常关键。他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脾胃是怎样被损伤的呢?他提出了著名的“内伤发病说”:一是饮食不节则胃病:二是形体劳役则脾病;三是精神刺激刺伤脾胃元气。这三种因素,往往综合用于脾胃,导致脾胃气虚病症的发生,因此,他针对致内伤脾胃的病因,提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如“凡喜、怒、忿、悲、忧、思、恐、惧,皆损元气......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见可欲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则舒伸故也。”在饮食上他主张,“或方怒不可食,不太饱太饥”。“宜谷食多而肉食少”“勿困中饮食,虽饥渴当先卧,至不困乃饮食,食后少动作”“饥而睡不安,则宜少食,食饱而睡不安,则宜少行坐。”还要忌食大咸或辛辣之品,因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及大辛味,蒜韭、辣、醋、茴香、胡椒、官桂、干姜之类, 皆伤元气。”在体内没有停湿蓄水的情况下,不宜多用利尿之品,以免损伤元气和津液。他指出:“酒为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之物,饮酒过度,也可损伤脾胃,会出现呕吐痰逆,心神烦乱,小便不利等疾症。总之,平时调养宜谨,病时尤须小心。
这些养生方法都是为了脾胃之气不受损伤,在临床上十分重视培补脾胃,创造了补中益气汤等名方,至今仍为防治老年病的有效方剂。
李东垣的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二卷,《脾胃论》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其中《脾胃论》是他的代表著作,后世流传较广,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颇大,明代着名医家如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人都对《脾胃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脾胃有病,最详东垣”,并在他“益元气,泻阴火”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养胃阴”的论点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