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共同完成的作品,是一本心理自助手册性质的书,介绍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也被后人称为阿德勒心理学(我觉得叫“阿德勒哲学”可能更贴切,笑)。你可能不知道阿德勒,但一定知道弗洛伊德,而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同时期的、与其分庭抗礼的另一哲学家。
你可以读完本书再来看我的文章,相当于和我进行一个隔空讨论;也或许你没有时间和精力看完整本书,我想我的总结应该可以帮你get到书中的精髓。
读这本书的你很可能是一个自卑敏感、社交障碍的人。我就是这样的,我一度认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悲观而敏感,害怕人际交往。我也很想改变啊,但是人的性格,这么多年形成的,哪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呢?
一、你能改变
但阿德勒告诉我,不是的。
世人都说,我们做出的行为、产生的想法感情是建立在我们既往的经历上的。你也这么认为吧?但是阿德勒否认了这一点。
他持目的论的看法。举个例子。
社交障碍的人认为,我害怕和陌生人接触,是因为我和他们接触时会感到非常不安。
目的论的解释就恰恰相反:因为你根本不想和陌生人接触,所以你故意制造了不安情绪。
“不和陌生人接触”是你的目的,你做出了“给自己制造不安情绪”这一选择。
也就是说,你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是不是听上去非常扯淡?我也想改变啊,是我心里有恐惧,所以才不能和陌生人接触的。
阿德勒说,不,不是这样的,你根本就不想改变。因为,维持现状对你有利。
这怎么可能?!没有人想生活在这种接触陌生人的恐惧中。
阿德勒说,不,不和陌生人打交道,维持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是符合你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的,你想过的就是这种生活。
我看到这里已经是无言以对了。的确,我更喜欢独处、一个人自由自在,不喜欢和非好朋友以外的人交往。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就想过这种生活。
刚才说,你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既然如此,顺理成章可以推出:正因为这种选择是你主动做出的,所以你也可以改变选择。
因此,人可以改变。
那么严重的抉择来了:你是想改变你自卑、社交障碍的现状,还是要坚定的维持你原有的生活方式?
所以,阿德勒说,这种改变需要巨大的勇气,你缺乏改变的勇气,缺乏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
(注:当然各位也不要害怕,在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会暂时放弃令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但改变一旦完成,如同阵痛后的新生,你就可以更自由的享受你的生活方式了。)
二、自卑与”人生的谎言“
我们先从自卑开始。
自卑感一定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产生于你和别人的比较——比不过别人。
在这个竞争社会,自卑难以避免,如果真的只是纯粹的自卑——不如别人,那是可以激发自己进步的,但是之所以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是因为“自卑感”已经变成了“自卑情结”,即把自卑当成达不到目标的借口。
例如,你可能外表不够出众,为此你深感自卑。那么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学习穿搭、化妆等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颜值。而“自卑情结”是什么?是“就因为我不漂亮,所以我才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不能得到男神的青睐”。
所谓“情结”就是一种“执念”了。
那么根据第一节中的理论来解读,你并不是不想获得领导的赏识/男神的青睐,而是你根本就不想努力(努力工作/努力变好靠近男神),这违背你的生活方式——你可能是个喜欢自由自在的人。
当然,上例中的类似问题可以通过第一节中的理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达到。但自卑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德勒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他从根本上否定了比较,否定了竞争。
在竞争关系中,你把他人都看成了敌人。
是的,自卑的你可能随时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挑剔和嘲笑。
阿德勒说,你应该把他人看作朋友,建立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
说起来容易,但为什么难以做到呢?
因为你在逃避人际关系。
你以为是他人潜在的挑剔嘲笑,使得你无法和他们作朋友。
实际上是,你根本就不想和他们作朋友,逃避和他们的人际交往,所以内心捏造出来的挑剔和嘲笑!
阿德勒也称这种根本不符合实际的想法为“人生的谎言”。
这一说法很哲学了,我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都是因为我个子太矮了,所以我才找不到对象/找不到工作/得不到大家的喜欢”。
如果你要这么想,那是不是你的意思就是“只要我长的高,我就能够找到对象/找到工作/大家都喜欢我”?
答案不用我说吧,哈哈。这就是“人生的谎言”
你想想,你生活中还有哪些“人生的谎言”?一旦它们出现,一定要警惕了。
三、建立平等的横向的人际关系
刚才说到,你应该和他人成为伙伴,建立横向关系。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刚才说过的,不要逃避自己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
第二,阿德勒把人们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称为“课题”。他说,要做到课题分离,即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什么意思呢?你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这是你的课题,而别人怎么看待、如何反馈,则是别人的课题,你不要去揣测别人怎么做,即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
例如,你对某人的行为感到不满并且影响了你的生活/你俩的关系,你就应当直截了当的表明,而非再三揣测对方会不会生气啊会不会伤心啊之类的问题。因为,表达你的不满是你的课题,而对方如何反馈是对方的课题。人生在世,处理自己的课题已经任务繁重,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真真是要累死了。
简单地说,你不要害怕被人讨厌——恰合书名《被讨厌的勇气》。
第三,再进一步考虑,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终点,阿德勒认为应该是群体中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人类的必需感情之一,它让人觉得自己有价值,对所处的群体有用。
而归属感不是群体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来的:你要把对自己的执着执念,转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这又要如何做到?
第四,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即要积极的参与到你的人际关系中,常考虑“我能为他人做什么”,而不总是想“别人能为我做什么”,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归属感的获得。
其实回想一下我已过的人生中,最有归属感的时期,恰恰是我对这个人际关系投入最多的时候。
这种投入,让我找到了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获得了归属感,甩掉了自卑,获得了快乐。
你也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呢?
阿德勒认为,这种主观的贡献感,就是幸福的来源。
四、总结
讲了这么多道理,也提出了很多做法,是不是有点乱了?我归纳了一下你现在就可以做的:
1、下定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这需要努力,不要害怕努力。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西西弗斯因为在天庭犯法而被惩罚:推一块石头上山。但是每天西西弗斯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后,到了晚上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第二天他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
我们控制不住的惰性、我们害怕被人讨厌、寻求他人认可的天性就如同那止不住往下滚的石头,而只有抵抗这种天性、自然力,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2、警惕各种人生的谎言。
李笑来在一本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想法没有任何力量。例如,早晨我想睡懒觉了,但这仅仅只是想法而已,你的身体还是照样可以爬起来,想法对此无能为力。
人生的谎言也是如此。
3、有意识的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不要干涉他人的课题,不害怕被人讨厌。
4、把他人看作伙伴,发展横向关系,不要逃避自己必须处理的人际关系。
5、积极参与到人际交往中,多想想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什么。
最后,还有两个小tips:
第一,不要总是focus on 在某一点上纠结。
例如,你说话有点口吃,你就觉得全世界一定都很在意你的口吃,他们一定都在背后笑话你,没有人真的关心你。朋友,请你注意,这是人生谎言,你说话流利了,全世界就都会喜欢你吗?
第二,如果你完全、根本就不想和某人建立人际关系,那你完全可以自己切断这一切。
本书教给了你如何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但如果你真的很讨厌某人,主动权也在你手里。
《被讨厌的勇气》不仅仅于此,我只是整合了其中可以解决自卑和社交障碍的部分。
如果你打算开始阅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我愿意提供一个不成熟的阅读意见:
这本书是以对话写成,读起来很友好,一点也不晦涩,你可以很快读完。
但我认为这正是问题所在:囫囵吞枣的读过去,很容易认为这本书只是又一碗鸡汤。
我建议要慢一点、认认真真的读。
为什么呢?
因为语言的通俗易懂,很多道理看起来浅显易懂,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放弃了思考其中的深意;第二,由于是对话写成,所以全书的框架结构会有些松散,匆匆读过去,当时觉得恍然大悟,读完后发现自己也说不出书里到底说了点啥。
所以,我建议要放慢一点,边看边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常常前后翻翻,找找本书的内在结构思路。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我最后还想说的是,我在这本书的购买页面上看到一条买家提问:这本书真的有用吗?
你看完了上面的内容,是不是也觉得“听了那么多人生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只想说,没有哪本武功秘籍是你看完之后立马就能自动打通任督二脉的。放在这里也是如此,阿德勒坦言,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可能需要花费掉你已过生命的一半时间,才能真的成功。
这或许就是书名中“勇气”的另一层含义吧。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