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的大巴山深处,一座“黑马县城”正在快速崛起。
2014年,它还是全四川最穷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是贫困人口。
2022年,它已经成为GDP规模仅次于简阳、西昌和彭州,全四川排名第4的“川东北第一县”。
这里,是达州的宣汉县。
短短八年时间,宣汉的GDP规模就从223.9亿跃升至621.8亿,创造出了一个震惊全川的“宣汉奇迹”。
这两个数字意味着:
宣汉的经济增速,比达州市和四川省快了整整一倍。
宣汉的GDP规模,已经超过甘孜和阿坝两个市级行政区,逼近了邻居巴中市。
甚至包括昆山、江阴、义乌等知名强县在内,全中国超过1800个县和县级市里,宣汉的排名也已经挤进前140名。
更让人惊叹的,是宣汉的加速度。
即使是最困难的疫情三年,宣汉依然在不断提速:
2020年,宣汉的GDP增加值是30.3亿。
2021年,这个数字突破百亿大关,变成了100.5亿。
2022年,进一步增长为121.1亿,GDP名义增速更达到了惊人的24.2%。
宣汉甚至预期,将在2025年突破千亿大关,强势杀入中国“百强县”之列。
01
宣汉奇迹
打破“川东北困局”
四川盆地东北缘,秦巴山脉巍然耸立,江河奔流不息。山环水绕之间,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五座城市,共同组成了占据四川1/4人口,1/8面积的川东北经济区。
这里,是巴文化渊远流长的发源地,是涌现过无数革命先烈的红色沃土,是山奇水秀的旅游宝库,更是地处“成都-西安-重庆”三大重镇地理中心,连接川、陕、渝、鄂四省的一块要地。
但同时,远离成都平原,长期被大山困阻,交通落后,地少人多、产业薄弱的川东北,也是中国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诗仙李白都感叹“难于上青天”的秦巴山脉,长期阻绝了川东北与周边的交通,让它被世界遗弃于茫茫大山之间,变成了“山高路陡石头多,世代住在穷窝窝,只靠肩挑和背磨,年年生活无着落”的一片穷乡僻壤。
即使是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机遇,八十年代以后澎湃汹涌的改革开放大潮,也都始终没有让川东北找到腾飞出路。
宣汉也曾经深陷这个“川东北困局”。
地处大巴山南麓,宣汉“七山一水二分田”,大部分辖地都是山区,外人进不来,特产卖不出去,“住茅草棚,穿破棉袄,啃洋芋坨,睡包谷壳”是山区居民常态。
在2014年,常住人口102万人的宣汉县,贫困人口高达20.9万人,贫困率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当时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然而,仅仅八年时间,宣汉就实现了翻身巨变。
2020年,宣汉县正式脱贫摘帽,从“全省贫困人口最多”变成了“全省脱贫人口最多”,县级GDP规模也首次跃居达州市第一,川东北地区第三。
此后,宣汉更以连续两年GDP增量超百亿的成长速度,让所有人认识到,宣汉不仅仅是成功脱贫,更已经彻底打破“川东北困局”,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那么,它是如何破局的?
它的路径,能否成为川东北34县发展崛起的参照范本?
02
家门口的致富路
“穷山恶水”变成“旅游富矿”
2011年,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报告曾直言不讳指出:
“交通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区域资源配置和资源聚集的要求,是川东北经济区‘阻富致贫’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区内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就业机会,导致劳务输出成为增收主流,也加剧了本地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
宣汉的破局,正是由此着手。
宣汉的山区,壁立千仞,岭高谷深,尤其是有着独特喀斯特地貌的“巴山大峡谷”,更以雄、险、奇、秀、幽而著称,上可观岭脊峰丛、中可赏峡谷万壑、底可览凝湖丽质。最高的罗盘顶海拔2458米,适合高山避暑,最低的桃溪谷海拔452米,又适合漂流探幽。
没有开发,这是天堑阻路的穷山恶水;有了开发,就是金银满山的旅游富矿。
从2016年开始,围绕巴山大峡谷景区的“文旅扶贫”,成为宣汉举全县之力打造的“头号工程”。
21名县领导挂包74类177个项目,逐一明确责任人,深入施工一线督办。仅仅9个月,就凿出溶洞大象洞,17个月建成内环线,24个月建成快速通道,28个月再现巴人风情小镇……整个景区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31个月。
2018年8月,投资2亿人民币、长约50公里的巴山大峡谷内环线竣工。
这条内环线,汇聚了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岩溶山水和巴人民俗,打造出一条“一路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四川十大最美农村路”;更连接起散落在峡谷周边的102个贫困村和9万多贫困人口,为他们打通了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
“以前,山里的药材卖不出去,附近也找不到工作,村民甚至买袋1块钱的盐都要赊账;现在,村民有的去景区卖土特产,有的开民宿,有的参加民俗表演,在家门口就业,生活都好起来了。”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说。
黄连村,曾经村如其名,是达州最偏远的一个“苦村”,距离县城144公里,2014年以前不通公路,不通自来水,没有通讯设施,很多老人甚至直到2016年,才人生第一次看到汽车。
而现在,村里在山上种的黄连,收的蜂蜜都成了游客爱买,客商常收的抢手货,村民年收入从10年前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了15000多元。胡晓玲甚至引入了波斯玫瑰等新的产品,既可以丰富观光资源,也可以通过玫瑰花茶等方式做成产业。
“我们刚刚引入一家香港公司,老板是伊朗人,跟我们一起做这个事情,今天上午刚刚在政务大厅办完公司注册。”6月5日,胡晓玲向未来城市研究院透露。
除了巴山大峡谷、峨城山等国家AAAA级景区,在人文方面,宣汉也有深厚底蕴:
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拥有全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全省在册红军烈士最多的县和全国唯一一个“一县成军”(红三十三军)的县。
依托这些资源,在以文旅带动脱贫同时,宣汉也被评为“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天府旅游名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旅游经济快速腾飞。
从2016年到2022年,宣汉的旅游综合收入,已经顶着疫情压力,从21.1亿强劲增长到超过130亿。
短短七年,翻了六倍有余。
03
宣汉飞轮
“资源产出地”变成“产业崛起地”
文旅为宣汉的脱贫夯实了根基;工业则为宣汉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翅膀。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能否招引龙头企业,打造本地优势产业集群,往往都是决定地方经济兴衰的转折点。
近几年来,各地建圈强链、招商引资已经极度内卷,而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的川东北,在整个成渝地区的招商和产业竞争中,一向处于劣势。
对此,宣汉的突围模式是: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牵引,实现从“资源产出地”到“产业崛起地”的跃升。
宣汉拥有亚洲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天然气储量高达1.5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也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气源地,被誉为“气都之心”。
但宣汉并没有满足于天然气生意,而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瞄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蓝海产业和大型企业,展开了产业链攻略。
比如微玻纤。
作为新一代的绝热吸声新材料,微玻纤具有机械力学性能好、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易于纺织加工、耐腐蚀、耐候、电绝缘、轻质高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汽车轻量化、风电新能源等领域,是中国乃至全球积极鼓励支持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微玻纤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天然气,一吨微玻纤需要的天然气高达1000立方米。能否实现稳定、充足、优质、廉价的天然气供给,是决定微玻纤产品竞争力与利润率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国内天然气的价格普遍都高于2元/立方米,有的地方气荒时甚至达到过6元/立方米;如果消耗量大,超过调配计划,用气成本还会更高;更麻烦的是如果气荒严重,甚至可能几个月都供不上气,厂商不得不花费两三倍的成本,烧柴油等其他燃料应急。
而宣汉的天然气含硫量低,对设备腐蚀小,是全中国质量最好的天然气之一,厂商折旧成本低。
宣汉还专门与中石化多次沟通协调,成功争取到用气不受指标拨出限制,由普光气田直接供气,不进入国家计划调配序列、用气价格按照销售公司内部结算价格等优惠条件。
最终,宣汉能够以1.37元/立方米的“全国最低价”,为落户当地的微玻纤厂商,不限量地稳定供应高质量天然气。
宣汉普发微玻纤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王洪模算了一笔账,“过去企业燃料成本大致占总生产成本的三成,现在最低可降至两成。2021年正原微玻纤生产使用天然气成本达5000多万元,如果是在外省生产,则至少需要8000多万元。”
很快,重庆再升科技、重庆迈科隆、普光科睿、珠海菲伯等下游厂商纷至沓来。
以天然气为辅助燃料的四川德润航达钢铁公司,甚至把企业都整体搬迁到了宣汉。
值得注意的是,宣汉的资源优势,并不仅仅是天然气。
比如,宣汉也拥有全国第一个海相富锂钾资源矿,初步估算境内的富锂钾卤水和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储量超过1.5万亿立方,且锂的含量超过工业品位4.5倍,整体价值超万亿元。
而宣汉打出的牌,也不仅仅是资源优势。
比如,不断优化打造亲商、重商、爱商、助商的开放营商环境,出台系列优惠新政策,让“引进来”的企业真心“留下来”。
比如,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推动产业发展。
一个典型例子是,2018年,宣汉联手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成立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西南分院和宣汉微玻纤新材料研究院,打造产业园科技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项目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咨询设计、产品检测、人才培训、情报信息、招商引资等服务。
依托这些优势与支撑,全国首个全产业链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和全国最大的微玻纤生产基地,在宣汉已见雏形。
图片来源:达州发布
如今,围绕天然气硫磺、微玻纤新材料、金属新材料、锂钾综合开发这四大支柱产业,宣汉已经从一开始的产业转型摸索,不断做大做强,发展进化为成熟的产业集群。
这意味着,宣汉的这些产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形成主动吸附产业资源,加速发展扩张的“增长飞轮”。
根据官方规划,到2025年,宣汉县将打造锂钾综合利用1个千亿级产业,天然气硫磺、微玻纤新材料、铜基新材料3个三百亿级产业,现代钢铁、玻璃灯饰、建筑建材3个百亿级产业“133”现代产业集群,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00亿元以上。
这是近几年来,宣汉GDP不断提速的主引擎。
也是宣汉2025年冲刺“千亿俱乐部”的底气。
04
历史最好机遇
川东北崛起东风已至
宣汉的资源无法复制,但它的突围思路可以学习。
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比如,在宣汉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在向下游“产业崛起地”转型之前,矿产资源开发在它的工业产值占比中,也曾一度高达90%。
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能力或产业基础,核心的差异只在于,能否将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充分地放大,充分地转化,构建出自己的产业聚核,最终一步步地打造集群,形成飞轮。
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川东北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最好机遇期,已经到来。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考量,宣汉腾飞的原因,并不仅仅来自于它自身。
无论是2014年的全国扶贫机制改革创新,还是自2006年以来,成渝各地区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以及相关的各种政策、资金、项目支持,都是宣汉得以实现发展提速的时代背景。
而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振兴川东北,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政策的东风所向。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作为成渝“北翼”,与重庆在陆路无缝衔接的川东北经济区迎来了发展的巨大“红利”。
省委“五区共兴”战略的实施,更是让整个川东北经济区,有了更明确的发展蓝图。
从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到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每一个定位,都是川东北崛起的一条路径。
在达州和南充,沿着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打造成南达万沿线经济走廊的顶层设计,两市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共建和产业链协作互补合作项目,已经在加速推进。
在川东北五市,围绕集合全区力量,联手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工业协同发展这一方向,2023年的重点任务清单已经列出。
在重庆渝北区和广安邻水县,一个262平方公里的全国唯一跨省域新区正在加速建设。以打破行政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为指导精神,截止今年4月,这个“川渝高竹新区”已推出三批共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施重大项目建设34个。
在广安,一个“创新研发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广安”的生物医药产业“双飞地”,正在通过两市的相互补位,探索协作共兴的全新模式。
最重要的是,随着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不断扩展提速,云横秦巴险路,浪锁三峡急流的历史成为过去,川东北也已经从曾经“三不管”的“闭塞地带”,变身为南北纵横的枢纽咽喉。
南充构建“国家立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达州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巴中巩固“北向出川重要通道”、广元打造“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广安吹响“川东综合交通枢纽”……
2019年6月,嘉陵江全江通航,从此,货船可以自广元港出发,经重庆进入长江航道出海。
2017年12月,时速达到350公里的西成高铁开始运行,穿越秦岭,打通了北上出川的大动脉。而自重庆出发,东穿达州和宣汉,北上直抵西安,首次完成陕渝高速直达的西渝铁路,也已经于2022年开始动工。
西渝高铁效果图/图片来源: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
达州金垭、南充高坪、广元盘龙、巴中恩阳和广安机场,无论还在建设,还是已经通航,川东北每一个市都已经拥有自己的机场。
毫无疑问,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的顶层战略,五区共兴的全川发展机遇,都让川东北获得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崛起机遇。乘着这场时代的东风,整个秦巴山区都将凝心聚力,加速走出贫困,拥抱发展。
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宣汉只是先行一步,却一定不会孤独。
-END-
作者:陈雪 王倩
编辑:邢伟丽
设计:凡入设计
审核:王云辉